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看,微信朋友圈中存在哪些被忽视的商业价值?
你愿意为了苹果手机而放弃使用微信吗?
因为app支付抽成的问题,苹果与微信“二选一”的传闻又登上热搜,引起了数亿人的围观。
最近微博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一项投票:其中84%的人表示,如果苹果手机和微信只能二选一,那自己会选择微信[1]。
作为中国用户最多的国民社交应用,微信的地位已经很难撼动。近期一项学术研究表明,有42.2%的受访者平均每天在微信上花费2.5小时及以上,使用粘性远超过其它社交媒体[2]。
可今天,社交媒体的形态变了,消费者的习惯也变了,就连品牌做营销的方式都不一样了。微信里的“中国式社交”为何还是经久不衰?
其实早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之父”张小龙说过这么一句话:“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3]
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人们不可能真正离开社交。在他看来“朋友圈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3]。
那么,一位深刻洞察人性的产品经理有没有可能犯错?今天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看,这其中又存在哪些被忽视的商业价值呢?
可惜的是,从2020年起微信官方已经不再公布年度的《微信数据报告》。如果要说朋友圈用户对于商业广告的行为和态度,最近一次官方披露也整整隔了10年。
于是我们决定,从微信的朋友圈入手挖掘数据,复刻一个"非官方版本",以破译微信中的商业密码 :
-
消费者到底有没有“逃离朋友圈”? -
消费者是如何看待“朋友圈有广告”这件事的? -
朋友圈对于品牌营销的价值点是什么? -
究竟是哪些人爱用朋友圈? -
朋友圈的营销活动究竟能带来怎样的结果? -
朋友圈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商机?


新发现1:日均渗透率接近75%,我们依旧离不开朋友圈
-
75%的微信用户会使用朋友圈功能。在微信形成庞大社交网络之上,朋友圈已成为除聊天和支付外,用户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功能。

-
朋友圈更受25-44岁消费中坚力量的欢迎。在高消费能力的一线城市、以及地域辽阔的下沉城市使用的渗透率更高。


-
近43%消费者刷朋友圈的时长相比去年有所增加,仅有17.7%的用户朋友圈时长减少,净增长高达25.1%;然而,近三成发朋友圈的频率增加的同时,也有27.5%的频率减少,净增长仅为2.2%

-
从另一个角度交叉分析,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消费者倘若发朋友圈的频率减少,刷的频率却不一定减少,反而近7成人保持不变或者增加刷的频率。就算发朋友圈的频率不变,那刷的时间也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
如张小龙所预判的,社交需求并未发生改变。无论是发还是刷的增加,社交需求都是底层驱动力:用户认为朋友圈的内容、互动能够带来正面情绪,通过朋友圈能够增加社交互动机会。同时,大家也认为朋友圈有意思的内容变多了。


-
有意思的是,刷朋友圈容易被其它方式替代掉,但发朋友圈却不是替代关系,更多是内在原因:注重隐私、工作繁忙,失去了个人分享的意愿。

-
从用户特点来看,因为一线和下沉地区渗透率高,所以二线城市目前时长增幅较大;而45-54岁群体刷朋友圈的时长有了明显的上升

-
数据显示,刷朋友圈时长增加的消费者,更倾向深度观看广告。他们有更高的比例会反复观看广告、基本能完整看完广告;且刷到广告立马关闭的比例会更低。刷的时间变多了,说明用户更加重视朋友圈内信息的价值,品牌广告对用户的影响会更深。

-
此外我们还发现:刷朋友圈增加的人,自身对于获取外部信息的倾向性更明显,很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焦虑” - 说直白一点,他们更容易被种草。可以看到,这部分人在所有购物决策的信息渠道占比都更高。此外,他们在品牌官方渠道上,更是显著高于别的两类人。这说明朋友圈天然筛选了广告的理想受众。

新发现2:超半数用户想互动,朋友圈广告更有亲和力和公信力
-
首先,如果朋友圈的作用仅限于私密场景的社交,那广告体验肯定会非常糟糕:这无异于先要看贴在朋友脸上的广告,才能跟他聊天。但用户可以在广场闲逛时,偶尔抬头看看广告牌,打扰程度就被大大降低了。品牌方的内容也得以被更多消费者看见。 -
其次,这个广场本质上都是由熟人构成的,所以在这里出现的品牌广告不仅会增加信任背书,还会让消费者产生身份认同感等主观情绪价值。


-
81%的消费者对于朋友圈广告持有信任态度,显著高于其它平台;且持有“非常信任”的比例高达36%。

-
54%的消费者认为朋友圈广告的打扰程度低,高于其它所有平台。其中“完全无打扰感”占比高达24%


-
得益于朋友圈广告的高接受度,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朋友圈看到广告后,会进一步产生互动的想法:“想要与品牌互动”、“想要分享给亲朋好友”、“想去进一步了解或购买产品”等。同时,消费者的主观情绪被激发,认为“提升了对于该品牌的信任程度”、“加深了自我认同感(品味、社会地位等)”、“提升了品牌的好感度”、“更清楚的理解了品牌价值观”。

新发现3:超7成用户兴趣被好友互动激发,朋友圈广告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9成以上消费者在有看过朋友圈广告后,会对于一个陌生品牌的印象加深,其中近3成会显著增加。另外,从行业属性上来看,奢侈品的用户增加关注的占比超过30%,是所有行业最高的。






新发现4:近半数高收入人群更爱刷,朋友圈很适合高客单产品做营销

-
月收入在30000以上的人群微信朋友圈功能渗透率最高,有85%的消费者表示自己会每天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并且这部分人群刷朋友圈的时长增加比例也最高。

-
对比其它平台,高收入人群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信任感最高。

-
从广告的角度来看,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于朋友圈广告越信任,同时对广告的厌烦程度和打扰感也会降低。


-
月收入4000以上人群对朋友圈广告点开比例明显更高,30000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中产生兴趣并点击广告、以及线下使用体验的比例最高。

-
对于奢侈品和汽车感兴趣的消费者来说,在过去一年增加了更多刷朋友圈的时长;同时对于加盟招商、会展、咨询、软件等TOB服务类感兴趣的企业管理者,刷朋友圈时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



新发现5:大于8成用户看广告后有行动,朋友圈广告种草能力强
-
当前,消费者在朋友圈看到的广告中有40%属于新锐品牌,23%属于完全不知名品牌。对比过去一年的变化来看,29%的消费者认为看到新锐品牌的朋友圈广告变多了,甚至高于国际大牌的28%。

-
另一方面,国货大牌的崛起也在朋友圈有所发力。超48%的消费者认为看到国产知名品牌的广告变多了

-
有84%的用户在看完朋友圈广告后会有一系列后续转化行为,占比最高的行为是查询搜索更多产品信息(产品详情、使用评价、价格等)。说明朋友圈广告能够成为有效的兴趣激发点。其中,奢侈品行业进一步查询信息的占比最高。

-
分行业看其他后续行动,我们发现奢侈品广告的转发率最高、美妆个护行业去电商平台下单的占比最高、汽车行业线下到店的占比最高并且互动率最高、运动服装行业的小程序访问率最高(包含注册会员和直接下单)。 -
用户在看过朋友圈广告后,会立刻采取包括购买转化之内的行动,大部分人的路径较短,通常会在3步内完成。






我们还发现了更多增量空间:挖人群、扩赛道、优创意
- 人群增量:还有很多全新的人群有待挖掘



- 赛道增量:垂直细分领域存在蓝海的机会

- 创意增量:内容创意的优化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提升


结语


附录:

本文转载自增长黑盒(ID:growthbox2),已获授权,版权归增长黑盒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