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广告破圈,是品牌的“一厢情愿”吗?


Part1:品牌破圈背后的“幽灵”


-
从消费者视角出发,调研1800名各个消费赛道的线上广告受众,充分了解用户面对破圈营销时怎么想、怎么做
-
从品牌业务视角出发,分析用户行为背后对应着哪些经营逻辑

Part2:靠广告破圈,是品牌的“一厢情愿”吗?










Part3:破圈到底能不能靠“硬广告”?
-
软广告:传统的TVC、代言人、综艺赞助等软性品牌植入,大部分都没法直接在线点击下单转化
-
他人推荐:KOL/KOC的种草内容,或者直播带货,部分可以在线点击下单转化
-
硬广告:以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流广告,直接推销产品或服务,都可以在线下单转化
-
熟人推荐:用户裂变的形式,通过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获得推荐,或者看到他们在使用产品


Part4:靠广告破圈,究竟难在哪里?
-
消费者对于广告产生兴趣的峰值是6-10次重复触达,而消费者对于广告产生厌烦的峰值是11-15次重复触达。
-
11-15次重复触达,在各行业都是转折点:在此之内消费者兴趣大于厌烦,而超过这个次数,厌烦大于兴趣


-
受众饱和:如果让一个人反复看到某个品牌&产品的广告,但他很明确没有购买需求,那么无论广告本身有多么吸引人,都无法唤起他的兴趣 - 本质上是用户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品牌与他沟通再多次也是收效甚微,应该再去找新人群了。
-
创意疲劳: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个品牌&产品有明确的需求,也收到了一次广告并激发了兴趣。接下来,他连着收到了十几个“长得差不多模样”的广告创意,那此时他的兴趣不但不会加深,反而会对于广告本身产生疲劳和抗拒 - 品牌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了。

4.1 受众饱和的问题




-
消费者普遍感受到“广告与当前浏览内容相关”,但这个因素对于广告产生兴趣并不是最重要的 - 比如消费者看过一篇护肤教程,立刻就收到一堆护肤品广告,未必能提升点击率。
-
对于吸引消费者兴趣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感兴趣或者需要” - 但消费者对于市面上的广告感知相对较弱,证明大部分广告在这一点做的并不好。


-
更加精致、独特的广告创意,能够延长广告的半衰期,让同一个广告的巅峰状态持续更久,甚至撬动算法的推荐带来自然流量,焕发“第二春”。
-
更高效的内容生产,储备大量不重复的广告创意,让一个创意在失效前,有新的创意来承接,从而拉高整体的平均表现。



-
快消品:消费者对于“内容新颖有创意”、“产品独特,识别度高”格外偏重,但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兴趣不大。同时,行业里经常提到的“情绪价值”,其实作用并不明显;而对于“搞笑、有趣”和“活动参与”来说,则是所有行业里重要性最低的。
-
游戏:“搞笑、有趣”的重要性在所有行业里最高,对于“可信度”也比较重视。但是“简洁易懂”、“有价值的信息”的重要性却是全行业最低的。此外,消费者也对于“新颖、有创意”没那么感兴趣。
-
金融:“可信度”毫无疑问成为所有行业中最重要的,其次是“简洁易懂”和“有价值的信息”。“情绪价值”、“视觉效果”等非理性因素,则重要性很低。
-
教育:“有价值的信息”成为重要性的第一位,“产品独特,识别度高”反而是全行业最低的。“视觉效果”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高于了游戏行业。而“情绪价值”竟然是全行业重要度最高的!
-
耐消:“产品独特,识别度高”是重要性第一位,“有价值的信息”、“简洁易懂”紧随其后。但是,“可信度”的重要性甚至是全行业最低。
-
网络服务:“产品独特,识别度高”、“新颖、有创意”、“有价值的信息”、“活动参与”的重要性都在全行业里最高,“情绪价值”紧随其后。“视觉效果”反而没什么吸引力。









Part5:靠广告破圈,怎么做到“品效协同”?




-
当消费者完全不了解一个品牌时,转化决策最高优先级其实是情感共鸣- 也就是说,“冲动消费”依然是普遍存在的。
-
当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稍有了解、还处于“路人”的身份时,广告的需求匹配与品牌信誉的展示几乎同等重要。
-
当消费者已经是品牌的忠实顾客时,大部分情况都是“闭眼入”,因此品牌信誉已经是个默认的选项了,转化决策的第一优先级来到了推送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当下需求。



-
传统搜索引擎在消费决策中发挥的价值减弱,无论消费者在什么渠道看到广告,都不会把搜索引擎作为二次查询的第一优先级。电商、短视频、社媒既是看到广告最多的渠道,又是二次查询最多的渠道
-
消费者在社媒看到广告后,去短视频和电商平台进行查询的占比更高
-
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看到广告后,继续在电商平台内查询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渠道
-
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广告后,会有更高的比例继续在短视频平台内查询


Part6:用AI来降本增效,是品牌的“自嗨”吗?







Part7:总结
-
消费者渴望通过广告来发现从未听闻、但符合自己需求的新品牌或新产品
-
线上广告在消费者决策中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品牌这笔预算会长期产生价值
-
仅仅靠网红种草、带货,很难真正实现破圈
-
受众饱和的问题:过度强调精准营销,导致广告在反复触达同一批人(甚至是没有需求的人),广告效果下滑
-
创意疲劳的问题:过度强调效率和工业化,导致广告内容千篇一律,消费者对于广告产生疲劳感
-
同时投放效果&品牌广告:在消费者转化决策的过程中,品牌与效果保持6:4的关系,应该用更长期的维度衡量ROI
-
精细化广告受众分层:破圈不等于简单的新用户买量,而是要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做细化的分层,满足不同生命周期的多样化需求
-
多渠道、多链路联动:转化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消费者普遍有跨渠道的互动行为,多样化的链路设计有助于强化转化闭环
-
AI生成的广告已经自然地渗透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是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
-
品牌方在广告上越积极地应用AI技术,消费者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也会越高
[1]《消费“旺”信心“足” 我国广告业实现快速增长》,人民网
[2]《Global ad spend forecasts 2023》,dentsu
[3]《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IPA
[4]《2024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秒针营销科学院
本文转载自增长黑盒(ID:growthbox2),已获授权,版权归增长黑盒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