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们尝试主动摆脱“大牌依赖症”,以“小众猎手”姿态开辟新的细分赛道,新锐调性、健康概念品牌正在获得巨头们的关注。
撰文 | 米娅
主编 | 付庆荣
抢投中国小众本土美妆,国际巨头谁都不想输。
LVMH老板Bernard Arnault家族持股40%的L Catterton路威凯腾(全球最大的消费投资基金),2023年入局了2个小众国货美妆品牌,有肌肤光学专业底妆品牌【blank me】、儿童护肤品牌【Hi!papa海龟爸爸】。
雅诗兰黛先后投资周扬青创立的【CODEMINT纨素之肤】、本土高端香氛品牌【melt season】。而欧莱雅继香氛品牌【闻献DOCUMENTS】之后,去年9月又投了生物科技公司【杉海创新】。
低调的开云,终浮出水面。芳疗功效护肤品牌【馥郁满铺AromeManpo】天使轮千万元级融资,由消费共创基金独家投资。这个基金背后,站着凯辉、开云、欧莱雅和保乐力加“豪华阵营”。
可见,国际巨头揭开了一个小众新世界。原因何在?省钱至上的消费周期里,谁在“冒险”购买充满不确定性的小众国货呢?

LVMH、欧莱雅、雅诗兰黛,抢当“小众猎手”
嗅到国货小众美妆赛道机遇,中国本土VC抢先一步。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2019年新兴国货美妆融资案例,仅寥寥数笔,当时的主角是【完美日记】、【HARMAY话梅】。2020年,赛道融资数暴增至48起,2021年达至巅峰84起,80%以上是小众品牌,亿元级融资有28起。
但囿于小众,这些品牌依旧是个小透明式存在。直到LVMH、开云、欧莱雅、雅诗兰黛巨头集体杀入,它们瞄准的国货小众美妆一战成名。
从紧盯国际知名成熟品牌,全资收购或大幅控股;到蜻蜓点水式的押宝中国小众美妆,国际巨头投资逻辑的层层转变,预示着一些行业“风向性”变化。
欧莱雅、雅诗兰黛,全球第一、第二大美妆集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投资收购史。
欧莱雅、雅诗兰黛集团旗下,品牌总数分别约40个、30个,其中半数是收购而来。覆盖顶级、高端、大众、开架品牌(价格相对较低但品质和口碑不输高端)多个梯队,品类涉及彩妆、护肤、护发、身体护理等。
1964年收购兰蔻后,欧莱雅麾下陆续收入赫莲娜、植村秀、卡诗、阿玛尼、华伦天奴、YSL、科颜氏、美宝莲等品牌。而雅诗兰黛则于1995年拿下顶奢护肤品牌 LA MER,还有彩妆品牌Bobbi Brown、MAC,开启收购之路,此后鲜少自创品牌。
早期这些投资标的,都是知名成熟品牌,普遍源于欧洲、美国、日韩地区,根植于历史悠久、成熟且完善的产业链,自身品牌效应、产品实力、盈利能力都在线,无异于“孩子生下来就会跑”。
为快速扩张新业务,“扼杀”竞争对手、垄断行业,欧莱雅、雅诗兰黛均不吝斥巨资全资收购或大比例控股这些成熟的国际名牌。

图片来源:WIN商业地产头条
可欧美日韩“优质猎物”的选择愈见稀缺,巨头们尝试主动摆脱“大牌依赖症”,以“小众猎手”姿态开辟新的细分赛道。
犀利的目光开始在全球围猎新兴小众品牌,已涉及美妆、护肤、护发、香氛等多个细分赛道。其中,全球数二的商品消费市场——中国,新锐调性、健康概念品牌,深得巨头之心。
雅诗兰黛2023年进行了3笔投资,网络红人周扬青创立的【CODEMINT纨素之肤】,定位纯净美妆;东方沙龙香【melt season】,颇似“中国版Asope”。此类品牌还有,被L Catterton纳入投资组合的儿童护肤的【Hi!papa海龟爸爸】。

上游前沿科技创新型企业,备受巨头青睐。资生堂和L Catterton先后于2022年、2023年投资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企业创健医疗,欧莱雅则入局了生物科技公司杉海创新。
在投资路径上,巨头们一改“扼杀式并购”,转为相对温和的风险投资、小比例控股。欧莱雅最早于2003年就开始投资中国品牌,先后收购了【小护士】、【羽西】、【美即】,而近两年对【闻献DOCUMENTS】、【杉海创新】,均是少数股权投资。雅诗兰黛对【melt season】、【CODEMINT纨素之肤】是战略投资。
不难看出,当本土VC普遍变得保守,姗姗来迟的国际巨头的异常活跃,尤为显眼。

小众火爆的国货美妆进阶博弈
小众国货美妆品牌,更准确的界定是:还没有大范围破圈,却拥有一定数量的狂热拥趸者。
这些国货品牌,官方社交渠道、线上店铺,粉丝量从几千到几万。当下的热门融资品牌如【blank me】、【海龟爸爸】、【melt season】,多轮资本宠儿如【溪木源】、【PMPM环球配方】、【C咖】、【听研BIOLAB】,粉丝规模“体面”一些,但也普遍不过20~30万。
可跳脱出纯粹的流量思维,这些在多轮洗牌中存活下来的小众品牌,皆手握几把硬核刷子。
成分竞争白热化:配方师、硬核科普




品牌格调和精神内核进阶


氪金小众国货美妆,到底值不值?
01
顶级原料、硬核成分,不等于“有效”

图片来源:WIN商业地产头条
02
小众格调、探索乐趣,都是易碎品

03
规模的野望,不是资本想想就能成
本文转载自WIN商业地产头条(ID:Dtoutiao),已获授权,版权归WIN商业地产头条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火热预售中,限时直降140元!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正式开启预售!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