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之下,宅家经济及到家业务发展快速,也催生了很多新品类,如防疫消毒用品、烘焙工具、DIY手工等,然而许多超市却没有或者很少拥有这类催生品类。
超市大卖场发力商品差异化,一定要做透做深,形成独特的经营品类,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由此形成与竞争对手的绝对差异。
当然,民营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了解此类商品的重要性及经营方向策略,每个催生的品类或者爆火的商品或许都能成为业绩增长的要点。
更重要的在于,品类管理向品客管理的全面转变。简单来说,就是以“商品”为核心的销售模式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转变。
如何比竞争对手更了解目标顾客,掌握顾客消费画像及潜力,如何打通90后、00后消费者的新兴消费市场,都是现阶段民营企业需要去深入思考的部分,毕竟只有消费者才能带来销售增长。
品类管理的核心概念是,用最少的单品创造最大的销售(2080原则)。更为经典的表达是:卖的对比卖的便宜更重要。
事实上,品类管理是全公司共同推动的事情,不能单纯依靠采购。品类管理的核心依据需要两个重要的画像(顾客画像门店完成、消费者决策树由采购和营运共同完成),只有完成这两项工作,才能有效推动品类全面革新。
具体而言品类管理技术,包括433技术、商品陈列技术、商品配置表、爆款展现技术,以及数据化分析,如销售、毛利率、毛利额、品类增长率、品类衰退率、品类贡献度、单品贡献度、品类销售预测等。
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分析销售毛利,要全面分析、精准定位我们的商品,要敢于尝试和培育新的品类和新的单品,打破固有的品类管理束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业绩的增长和重新锁定优质客群。
另一方面,供应链要持续升级。
国外零售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被当成了通胀高企的挡箭牌。事实上,供应链问题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人们预期更长。
供应链要持续升级,笔者经验是不断走访国内优秀批发市场,通过对现有供应商实地考察,深入厂家源头,了解商品的来龙去脉。
企业与供应商即使不能立刻确立合作,但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保持沟通也能以备不时之需。
只有更多地了解商品知识及厂家生产工艺,以及每个月、每季度、每年度进行供应商(品牌、价格、商品供应、配送时限、促销配合、通道费用、经营思路、销售占比、毛利贡献、门店支持等)全方位进行评估,才能优胜劣汰、不断优化符合公司发展的供应商体系。
正确理解“减员增效”的含义
“减员增效”的真正内涵是增效,通过培训和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减员增效”的最佳体现是通过管理提升以及流程标准优化,让员工达到高效工作。只有管理组织扁平化,企业组织高效,员工才有可能高效,而非一味减员。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这是相当可怕的。
从数据来看,2020年受疫情冲击,零售全行业吸纳全职就业下降至5761万人。
零售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加快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亟需多方施策共同促进,而“减员增效”绝对不是以牺牲现场标准为代价。
一些企业甚至出现基础工作无人做的情况,如现场卫生没人打扫,商品不能及时补充等。零售基本功严重缺失,这一定不是企业发展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消费者乐见的购物场所。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头上有目标,眼中有工作,心中想方法。这才是零售业脚踏实地得出的真谛。
“增效”的部分来源于差异化。
真正的差异化,不在于商品(商品竞争对手可以模仿,可以引进,毕竟市场是开放的),也不在于价格(价格竞争对手可以抄袭),亦不是对优秀企业亦步亦趋。
差异化的根本在于企业的软实力,如文化、机制、流程以及现场标准的规范建设。企业基于顾客的综合体验,除了商品品质外,更多的是现场标准、服务规范、购物环境,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细节管控才是重中之重。
同时,要加强零售业人才培养,完善从业人员保障体系等,全面提升零售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及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