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冲突是芒果的“拿手戏”,但过犹不及。
文 | 周丹 刘谧 舒杨杨
编辑 | 付晓玲
2020年的夏天,《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成了现象级综艺。半年后的冬天,芒果乘胜追击,又火速上马《乘风破浪的姐姐2》。
然而《姐姐2》舞台效果一路走下来,姐姐们划水的划水,变油的变油。那英更是靠堪比“做法”的舞蹈动作,奉献了一场近乎杜淳式的“车祸”表演效果。
芒果当然不至于去和一档山寨自己的节目PK,即便节目呈现水准下降,《姐姐2》的相关话题仍频频不断地上热搜,引爆舆论。首播当天,芒果超媒股价也再次涨至新高点。
连锁效应失灵,《姐姐2》舆论与资本呈现“冰火两重天”,难道是芒果超媒打造爆款综艺的产业路径出了问题?
针对这一点,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可能出在爆款综艺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发展逻辑的冲突。
接下来,本文将从爆款综艺的本质、变现路径等入手,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①冲突“触发”爆款综艺
②流量为冲突“买单”
③制造冲突是芒果的“拿手戏”,但过犹不及
冲突“触发”爆款综艺
综艺制作过程的硬性条件告诉我们,一档综艺节目能引起关注,进而爆火的条件,在于制作团队 、嘉宾、宣发与播放平台等从前到后的综合博弈。
换句话说就是,有了这些因素,综艺不见得能吸引流量,没有这些因素,综艺可能照样火。
比如,江苏卫视的一档明星竞技节目《我们战斗吧》,明星、制作、平台样样不差,甚至豆瓣评分8.0,但热度照样扑穿地心。
而在芒果TV播放,汇聚吴亦凡、吴磊、大张伟等一众流量小生和综艺咖的《七十二层奇楼》,也难逃播放量惨淡的结局。
在B站拥有高播放量的《谭谈交通》,2020年播放量最多的综艺《爱情保卫战2020》、让发际线小吴成网红的《1818黄金眼》等就属于此列。
满足新鲜感到底有多重要呢?
这么说吧,正是因为千篇一律地宣传“伟光正”,央视综艺节目的热度,很多时候都拼不过地方综艺。
而一旦新鲜感消失,再火爆的综艺节目,也火不过三代。比如《奔跑吧》、《极限挑战》系列等,越往后,观众、话题度流失越严重。
2020年,包括《浪姐1》在内,综艺热度排在前面的作品,基本都是建立在“有效冲突带动综艺高流量”的基础上。
《脱口秀大会》大家最喜闻乐见的是杨笠的“普通但自信”梗,骂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戳中一些人的痛点;
《演员请就位》导师间的你来我往、矛盾升级,可比演员的表演好看得多。不然上热搜的怎么都是“郭敬明哭了”、“尔冬升怒了”之类。
当然,这些节目也免不了接收到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批评声音,但都淹没在观众观看和讨论的热潮中。
而一档节目有了源源不断的热度和持续攀升的观看流量,平台想不赚钱都难。
流量为冲突“买单”
目前,长视频内容的主流呈现形式为剧集与综艺两大类,上线推出后,基本通过广告收入与会员付费收入变现。
接下来,我们以爱奇艺2018年的爆款综艺《偶像练习生》,和同年爆款剧集《延禧攻略》为例,分析爆款综艺和剧集的具体变现路径。
①会员收入
数据显示,《偶像练习生》播出期间(2018年1月9日-4月6日),爱奇艺2018Q1的付费会员净值增加1000万。
而《延禧攻略》播出期间(2018年7月19日-9月19日),爱奇艺2018Q3的付费会员净增1300万。
如下图,2018Q1,爱奇艺会员付费收入环比增长1.65亿;2018Q3,会员付费收入环比增长4亿。同时,爱奇艺2018Q3的递延收入也远高于Q1。
②广告收入
2018Q1,爱奇艺的广告收入,环比增长2亿,增速为9.38%;Q3环比下降2亿元左右,环比增速为-8.48%。
综合上述的对比可以发现:爆款剧集的变现依赖于付费收入路径,爆款综艺的变现则更依赖于广告收入。
而爆款综艺广告定价的逻辑,在于第一部分讲到的流量贡献,说白了就是流量经济——流量高,广告商挤破头也要争夺其冠名和赞助名额,广告费用自然也水涨船高。
受此逻辑驱动,以综艺见长的芒果TV,虽然用户基数属于第二梯队,但2019年、2020年的综艺广告招商能力,却并不输于第一梯队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
《浪姐2》开播,不仅赞助品牌数量增加,而且赞助过《浪姐1》的金典、vivo、唯品会等品牌,也再次出现在广告商阵容里。
不过,商业价值释放固然可喜,但要逃离“综艺火不过三代”的魔咒,将一个IP的价值持续N代地维持下去,并不容易。芒果超媒当然也不例外。
制造冲突是芒果的“拿手戏”,但过犹不及
联动湖南卫视,芒果靠不管正面还是负面的打法,通过制造冲突,给节目带来源源不断热度,打造了不少爆火的综艺。
简单来说,其构造矛盾的核心在于:观众想看什么冲突,就引入什么冲突;观众不知道看什么冲突,那就都来一遍,反正总有你感兴趣的。
这一点在《姐姐》系列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立意冲突:聚焦集体焦虑,以30+女性为看点
近年来,30+女性面临的年龄焦虑、职场难题、家庭矛盾、情感纠纷、容貌焦虑等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而在娱乐圈,这些问题更是被进一步放大。
《姐姐》试图在立意上填补这一块的空白,30+的女性不被定义为家庭主妇、30+的女性不囿于舒适圈、30+的女性不是在老去......一连串反认知标签打出去,引来共鸣者无数。
引入互评赛制,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同于立意的原样延续,《姐姐2》在赛制上做了创新。
新赛制下,根据得分将姐姐划进“乘风守擂组”或“破浪挑战组”,而得分由四位评委打分和姐姐们间互投决定。
互投结果相互可见的规则一出,平台“挑事”的心思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姐姐们也是“刚”,约定以全员投票对抗赛制,把打分难题交给评委,但架不住不齐心。然后“对立”话题,又火速冲上热搜。
艺人冲突:移动的话题制造机,吃“瓜”吃到饱
来自嘉宾的话题更是重头戏,正面、负面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观众爱吃瓜的特点,而这也是芒果一贯擅长的冲突制造领域。
比如,节目还未开播,就先流出黄晓明、李菲儿昔日恋人世纪同台的消息。虽然一系列操作让《姐姐2》未播先火,但主持人黄晓明也就此退出了《姐姐2》录制。
打着豪门阔太标签的胡静,在节目上表示,自己就是普通的家庭。本意是要颠覆大家对豪门的认知,但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凡学”。
这种人物本身的形象反差,无疑给观众留下遐想与争议的空间。除此之外,《姐姐2》的语言冲突也无处不在。
《姐姐1》中因人设情商“感人”,遭到网友“讨伐”的导师杜华,在《姐姐2》里再次言辞犀利到“刻薄”,直接问首届超女冠军安又琪,为何演艺生涯高开低走。
“扎”别人的心,挨自己的骂,炒节目效果的能力真“大写的优秀”。
然而这一套似乎并不是“百试百灵”的。
《姐姐1》在没有宣发、招商有限的情况下,首期播放量有4.82亿;《姐姐2》不仅有《姐姐1》的破圈效应,还有上述的预热推广,但首期播放量仅比《姐姐1》提升了不到2000万。
如此看来,综艺作为长视频内容的载体之一,最终的卖点还是要回归到内容本身。各种炒作炫技,虽然能快速吸引流量,但并不能让项目长久维持下去。
但综艺想要持续发展,不能仅止于流量。
可以看到,流量效应下,《姐姐》系列确实给芒果超媒带来了收益,以及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但过于注重冲突制造,导致的质量失衡,已经开始透支《姐姐》的价值。接下来《姐姐》系列的走向如何,变得不再明朗。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