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成分的共同特点:效果可靠、作用明确,可以被长期应用。
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版)》中,国家药监局发布了8783种成分;化妆品成分查询软件美丽修行APP,收录了26000余种成分;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成分”,有254万篇笔记。
而能从万千成分中杀出重围,在化妆品江湖C位出道广泛流行的“一线巨星成分”,寥寥无几。除开早已成名的玻尿酸和氨基酸,前几年爆火的烟酰胺要算一个。
这个强调美白功效的成分,在宝洁的推波助澜下,一举挽救了旗下的OLAY,令其扭转颓势。而SK-II、The Ordinary、HFP等品牌的高速增长,也离不开烟酰胺的功劳。
“烟酰胺的出现,是运气和多年努力结合的结果。”知名护肤科普公众号“基础颜究”创始人三亩大叔告诉品观APP。
每一个品牌都想复制烟酰胺的传奇。但下一个“烟酰胺”,是谁?
百花齐放的成分江湖,却无第二个“烟酰胺”
在今天的化妆品市场,直接以“成分名”作为主打的化妆品,呈井喷之势。仅在天猫平台,产品描述标题中包含“烟酰胺”、“玻尿酸”、“氨基酸”的产品,就达到了13万件。在小红书,以上述成分搜索,每一个相关成分的产品种草笔记均超过了30万篇。
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成分党功不可没。
中国知名护肤专家、冰寒护肤实验室创始人冰寒认为,早在2014年左右,消费者便已经厌倦了品牌营销的老套路,“造概念,编故事,找明星代言打广告,然后收钱。”一些消费者开始要求品牌以配方和功效说话,成分党由此兴起、壮大,并开始影响品牌决策。
烟酰胺,正是那一时期“走红”的产物,并在2017-2018年脱颖而出。
冰寒表示,“当时热门的成分很多,烟酰胺也不能说是最具知名度的成分。烟酰胺的火热,一方面与它的功效有关;另一方面,品牌投入很大精力去推广烟酰胺,也让消费者更加熟知。”
时至今日,化妆品市场经过多轮所谓的成分“风口”,在品牌的助推和消费者的追捧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分化身网红,争夺市场注意力,如维生素C、熊果苷、水杨酸、乙酰基六肽、视黄醇等。但烟酰胺,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成分之一。
8月28日,由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屈臣氏发布的《屈臣氏女性美妆白皮书》显示,90%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会考虑成分和配方,在胶原蛋白、神经酰胺、视黄醇等12种成分中,烟酰胺以76%的关注率,高居第一名。
什么样的成分更容易登上热门?
当一件事物开始火爆,人们总试图去寻找其背后的“爆发逻辑”。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个成分,是只能屈身包装盒上密密麻麻的成分表,还是以主角之姿成为产品名?
冰寒认为,一种成分能否火爆,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成分的功效、成本、易用性、安全性、研究深度以及市场教育程度等。目前市场上热门成分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可靠的效果和明确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被长期应用。
其中,成本是一个关键因素。美丽修行创始人易鸥也曾表示,价格比较亲民的成分,更容易被运用到化妆品中,而价格较高的成分,很难得到大范围普及。
典型如玻尿酸。曾几何时,玻尿酸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成分”,最常出现在明星娱乐八卦新闻中。动辄上万元一支的玻尿酸,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而随着华熙生物、焦点生物、阜丰生物等众多国内玻尿酸企业的产能扩张,其市售价格也一路下降,加之其效果显著,最终成为一种“人尽皆知”的成分。
在天猫平台,品观APP统计了十几种以当下主流成分主打的产品。其中,相关单品月销量最高的分别是氨基酸、烟酰胺和玻尿酸,分别为48万件、15万件和14万件。而它们的单价都不到100元,平均单价仅为69元。
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大麻化妆品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陈来成则表示,只关注单一组分和功效、不讲究肤感配方体系协同的成分,更易成为热门。如多肽、纤连蛋白、神经酰胺以及大麻二酚等。
尽管热门成分有很多种,但其市场表现也不尽相同。品观APP梳理了烟酰胺、玻尿酸、氨基酸、多肽、富勒烯、水杨酸、寡肽等15种当下的主流成分,它们在相关产品的备案数量及销售情况上,却呈现明显差异。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近年在行业大热的多肽、富勒烯、神经酰胺等成分,在药监局的相关产品备案数量排名较靠前,但在天猫上,相关产品的销量却远远低于烟酰胺和玻尿酸。与之形成正相关的是,它们在抖音和小红书等社媒平台的声量,也相对较弱。
这也说明,一个成分能不能登上热门,不能是产业一头热,还需在消费者端建立认知和共鸣。
谁在扼杀下一个“烟酰胺”?
在品观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化妆品大会上,三亩大叔曾表示,烟酰胺的流行,并非一时的爆发,而是宝洁早年间做了大量工作,当多年积累遇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红利,便成就了烟酰胺这样的传奇。
相比之下,市场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则制约了下一个“烟酰胺”的出现。
冰寒指出,当下的成分市场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一些消费者,对成分缺乏认知,进而盲目追求单成分的高浓度。而意识到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后,品牌开始迎合,不仅在营销上大打“成分牌”,同时不断拔高相应产品的成分含量数字。
在电商平台上,标注20%的烟酰胺、30%的维生素C等成分的产品,比比皆是。但事实上,成分的浓度并非越高越好,浓度也不一定能反映产品的真实效果。
陈来成则认为,“目前市场最大的不规范,是概念性添加和忽悠性添加,抛开起效浓度和安全浓度谈成分,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比如,市面上不少产品,只加入了浓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分含量,或者添加的成分根本没有达到起效浓度,但在产品销售中,却将其作为主要卖点进行营销宣传。不过,随着《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指导原则》的即将正式出台,这一乱象或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市场也不乏一些噱头性成分违法添加的问题。2019年初,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司发出的《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明确表示,产品中含有EGF(人寡肽1)成分属违法。而在禁令发布之前,市面大量充斥着以人寡肽-1成分作为宣传噱头的产品,且这类产品与彼时较热的寡肽成分,经常有混淆概念的问题存在。
“不少品牌忙于短期目标,忽视长期投入。盲目迎合市场潮流,什么热就跟着炒作什么。但研究不够深入,一些经典老成分没用好,就开始换新成分,又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无所谓坚持正确的自我。”对化妆品市场的一些乱象,冰寒直指问题核心。
上述种种缘由,或许正是网红成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难有烟酰胺、玻尿酸这种现象级成分的根本。就像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所言:“所有人都想重复烟酰胺的传奇,但世间再无烟酰胺了。”
本文转载自化妆品观察(ID:pinguanjun),已获授权,版权归化妆品观察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