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竞逐生鲜风口,模式打法各有不同。
生鲜赛道竞速开始,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购局出现。但不可否认,仅这个赛道就会产生1-2家巨无霸公司。
生鲜赛道在今年再次被推向风口。
目前看来,这条赛道上,互联网和零售巨头基本都已经上车。市场竞争方面,盒马、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苏宁菜场、美团买菜、京东买菜、多点DMALL、百果园等都在加码。行业还不断加入新进的大佬,这次是国美和滴滴。
No.1 生鲜赛道,巨头拥挤
6月30日,国美首家社区生鲜超市——美+生鲜生活超市在北京通州开业,这家美+生鲜生活超市,门店面积在500-800㎡,主打生鲜商品,商品多为散售形态,同时还配以一部分快消。据我们了解,美+生鲜是以到店、到家、到网,以及社群为主导,打造家生活的场景,是一个社群型的店。也就是多种销售路径交织。
国美零售CFO方巍表示,美+生鲜生活超市定义为社群店,打磨成功后会发布开店计划,未来主打造500到800平方米的社群店。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美在生鲜领域的此次试水想必是在于通过切入高频社群业务,寻找新的流量切口,国美未来就有可能将低频的家电品类通过社区生鲜店的布局拉到中频消费品行列中来。
而在我们看来,现在国美需要一个更大的商业布局,来对抗苏宁的“1小时生活圈”。作为电器垂直类目跨界进入生鲜领域,其实前期并不会产生过多交集,只有在用户数据量丰富之后,能形成用户的跨品类消费。
除了国美,还有另一个巨头玩家就是滴滴。
近日,“出行老大”滴滴也杀入了生鲜战场。据最新消息,滴滴正在成都试水一项名为“橙心优选”的社区电商项目,主打低于市场价的秒杀产品。用户当日下单,次日可到店自提。
而滴滴的入局,其实更多可能是多元模式发展的探索,毕竟在零售领域,滴滴更加不具优势。
但也可以看出,国美滴滴的加入,让原本竞争激烈的赛道,显得更加拥挤。而就模式和打法来看,却各不相同。但目前从模式本身来看,盒马、每日优鲜等较早的玩家,算是模式基本跑通。而其他大多数玩家的状态,仍处于打磨阶段。所以,即使是巨头入局,也在面临淘汰赛。
No.2 模式仍在打磨阶段?
目前来看,MIMI店、前置仓、社区店/社区团购模式的追逐比较厉害。那么,我们来做个比较。
以盒马为代表的MINI店。
盒马mini是盒马去年推出的小店业态,与盒马鲜生商品结构不同,但延续盒马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既可到店消费,也设置周边1.5公里免费送货服务。此前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表示:“盒马mini才是生鲜电商的“终极模式”,同时官宣了盒马鲜生标准店和mini今年开店“双100。
侯毅称盒马Mini物流配送成本更低、线上订单超过50%、投资成本只是大店的十分之一等。盒马Mini加速圈地后,可以完全取代前置仓。
就在今天(7月2日),盒马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盒马布告栏”发文称,在上海开了7家店后,盒马mini终于出沪了,开进北京。目前看,MINI店的前期算是打磨完,就看扩张速度。侯毅表示:今年盒马MINI上海北京全覆盖掉,把整个郊区覆盖掉。
再看前置仓。我们以每日优鲜为例。
每日优鲜CEO徐正表示每日优鲜2月份的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约为月平均收入的300%。
从市场来看,每日优鲜的市场份额、营收增长、用户规模以及盈利能力均保持行业内领先,APP+小程序月活近 2500 万。而最近有消息透露,每日优鲜已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超过30亿美元。
而每日优鲜的做法是:在城市设立分拣中心,结合订单密度向社区渗透,设立前置仓,形成半径三公里的圆形覆盖网。城市分选中心会提前将生鲜商品分配到前置仓,再配送至社区的用户手中。
4年多的时间里,每日优鲜已经在20多个城市铺设了1500+前置仓,每个仓覆盖周边3km,配送时效“2小时极速交付”和会员一小时达。
而且已经推出了它的2.0版前置仓。相比于平均面积在100-150平米的1.0版仓,从2019年开始规模化复制的2.0版前置仓在仓储面积上有较大提升,可达到300-400平米。日订单峰值可达2000单。更多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也让其运营效率再次提升,年坪效可达到10-12万/平米,为传统线下门店的5-6倍。
对于MINI店和前置仓的模式来说,暂时还不能完全下定论,谁能最终取胜,按市场容量来看,不同形态都有足够成长空间。
No.3 线上买菜会成常态?10%是很高目标
未来生鲜电商市场蛋糕将会持续增长。有数据显示,2025年有望达到1.27万亿元。但线上买菜会成为常态化吗?
目前来看,跟地域和年龄段有非常大的关系。目前,生鲜电商用户主要以中高端消费人群为主,2019年占比达到45%;其次是高消费人群,占比约为29%。但我们不能总站在一线城市和高维的角度来看线上买菜这回事?而且不能单纯从某个渠道品牌的数据,来判断消费者行为。目前线上买菜整体的占比也就2%左右。就行业发展来看,「零售商业评论」认为,此次疫情对于“线上买菜”的发展起到加速作用。但线上要能做到10%的比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在仔细分析各企业运作背后的资源和优势来看,虽然有很大不同。但我们认为也有几个关键:
主抓线上流量。这次疫情释放一个积极讯号,就是60、70年代的消费者线上买菜量激增。一旦消费习惯形成,他们线上比价的乐趣会比线下还要带劲。
社区才是核心。大店模式的复制成本高,而无论MINI店、前置仓、社区团购等,本质都是以社区为核心,其扩张速度会更快。而密度效应将是竞赛的关键,即使盒马MINI要在今年开100家店,我们都认为速度仍是慢的。
供应链的终极战。只有真正取得供应链上的优势,才是长期竞争力。消费者最终看的仍是性价比。而对于生鲜的高损耗率,就得在供应链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尽力扣”。
生鲜电商为什么说这是巨头的游戏,模式从0-1,再从1-100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烧。不是有天然资源或者说是大资本在背后支撑,很难坚持到最后上岸。至于盈利,目前4000多家入局者中,95%处于亏损,但这时候不是追求盈利的阶段,只有规模化优势凸显(供应链优势、运营成本降低等),才有大盈利的机会点。竞速开始,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购局出现。但不可否认,仅这个赛道就会产生1-2家巨无霸公司。
本文转载自零售商业评论(ID:lssync),已获授权,版权归零售商业评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