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带火的“三线小城”匹克球之风,下一步该思考如何将城市与体育深度融合了。
任何一项新兴运动,几乎都要先到大都市的街头走一遭,然后才会逐渐渗入小城市的巷尾。
而传入中国没几年的匹克球,连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还没完全熟知,却已经开始被不少三、四线城市,做成了自己的城市标签,连仅有数万人口的中原小镇也不例外。
争当“匹克球之城”
当你搜索中国的「匹克球之城」,大概率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不止一个国内城市拥有这个招牌。
鹤壁是最早点亮这块名片的城市。2023年9月,中国匹克球国际表演赛落地鹤壁,启动仪式上,世界匹克球联盟将「匹克球之城」授予鹤壁。
随后一年时间里,鹤壁建成512块匹克球场地,选拔出27名运动员,并先后举办多场市、县级匹克球比赛,并成为首届全国匹克球锦标赛的举办地。

世界匹克球联盟授予鹤壁「匹克球之城」的称号
图片来源:河南省体育局
去年五月,保定与世界匹克球联合会共同创办了国内首个匹克球培训班,先后为保定市培训了200余名匹克球教练员和学员。11月保定成为首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的其中一站,并被新华社评为拥有「匹克球之城」的想象空间。
同样是首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的落地城市之一,丹东在短短三个月内兴建200+匹克球场地,开展公益培训活动200余场,辐射人群超1.5万人。赛事之外,丹东表示将继续开发匹克球服饰装备、文化旅旅等产业,把自己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匹克球之城」。
除此之外,江西上犹县则另辟蹊径,悄悄抢占了「匹克球之乡」的名头。山东东营仙河镇进一步缩小定语,在世界匹克球联盟的授权下成为国内首个「匹克球联盟小镇」。
更多想要成为「体育赛事名城」的地区,也盯上了匹克球,比如拥有第一批匹克球运动特色课程试点学校的阳山县等等。

图片来源:广东省体育局
各类城市榜单中,唯有保定能偶尔被评为二线城市,丹东、鹤壁只能排到三线开外。这类小城虽然不一定具备雄厚的体育基础,但在国内处于萌芽阶段的匹克球也不「挑地」,简单直接的协会认证和赛事落地成为了各地匹配「匹克球之城」的主要抓手。
借助赛事的辐射,场地建设、市场教育、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也迅速铺开,帮助各地把握匹克球这一新兴运动产业的发展机会,同时迅速凝聚起对应的城市形象。
成为某某之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激活文旅、餐饮等城市资源,刺激城市经济发展。2024年保定首届匹克球交流赛,便带动直接消费1030万元,文旅、特色商品等间接消费则高达4698万元。
这一点对于无法最大化利用手中资源、寻找发展新引擎的三四线小城尤为重要。
为什么是匹克球?

网球退役选手阿加西推广匹克球
图片来源:bloomberg
风口之后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国内的「匹克球之城」建设,正处于运动初期快速扩张的风口上。而想要在风口之后真正坐实这个名号,段少武认为关键在于城市的资源厚度、项目匹配度和投入持续性上。
江湖上,任何一个「有名有姓」的文体名城,必然有着扎实的资源和底蕴。
上海、成都等城市之所以能够竞争国际电竞之都,不仅因为他们有着长期扎根的顶级赛事联盟,相关的产业基建、政策支持还进一步帮助他们,持续吸引世界一流的国际电竞大赛落地。
对口产业之外,这些城市本身还拥有大量的年轻人口、雄厚的经济基础、城市基建等资源积累。而上述提到的几个城市,在这些维度都存在明显不足。
同时,随着运动的发展进入成熟期,除了资源的堆砌外,城市形象的建立就需要考量项目匹配度和持续性。关于前者,大洋彼岸的美国就有现成案例。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匹克球氛围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原因在于,它不仅是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匹克球赛事举办地,还坐拥多座顶级度假村,并因此成为了美国人心中的「养老胜地」,其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正中匹克球下怀。
而持续投入的重要性,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销声匿迹的体育小镇,也已经给出了警示。
2016年,一纸《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让体育小镇迎来爆发期。而与地产深度结合的体育小镇,让「金元时代」的足球产业看到了商机。但如今回过头看,风口之后,不少锚定地产而非持续开发体育特色的足球小镇「难产」至今。
体育城市名片的正面案例当属湖北县级市京山,当地不过60万人,却有超10万网球人口。持续开发网球特色小镇8年后,如今的京山拥有近400片网球场和20多家专业体育公司,网球比赛也已成了周末的常态化「节目」。
此外,当地发展出了各类网球特色实体产业,从网球餐厅、民宿,到各类俱乐部、训练营,再到专门的网球学校,比比皆是。
打通从运动文化到垂直产业链路后,京山的网球效应自然外溢到了其他圈层。2024年,京山旅游人次约为180万。同时,官方预计今年网球产业规模将达50亿的规模,三年后这个数字还将再翻一倍。要知道,去年京山的全年GDP也不过400亿上下。
回到国内匹克球的发展上来,国内几座城市的优势,很大程度是因为运动本身正处于起步阶段,能够举办三两赛事,就能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
相关联合会的认证与授权,也确实可以让城市领跑「匹克球之城」的建设。但目前所谓的官方联合会,应看作是匹克球发展初期的过渡产物,从上文也能看出,「匹克球之城」的「上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证机构。
而随着运动的发展,顶层设计的完善将会进一步厘清管理职能,削减这些机构在前期给城市带来的光环效应。配套赛事全面铺开、原有头衔认证效力减弱,所有城市也就被拉回了同一起跑线。
匹克球固然有着低门槛、易推广的特性,但当其进入发展周期的「下半场」,相比爱好者自发的热爱,由上而下的推广持续性需要存疑。
尤其是在体育消费能力较弱的三四线城市,认知度还不够高的匹克球脱离政府干预后,本地市场能否形成一套逻辑自洽的供需循环,民众能否凝聚出运动文化,都需打上一个问号。

图源:city-pickle.com
总而言之,小城市们能够把握住新兴运动的趋势,对于运动本身乃至体育与城市的融合来说,固然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这些城市未来将如何在「匹克球之城」上坚守,才更值得行业关注与思考。
本文转载自体育产业生态圈(ID:ECO-SPORTS),已获授权,版权归体育产业生态圈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