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应用的背后商业前景几何,它能否跑出杀手级别应用产品?
3月6日发布的通用Agent(自主智能体)产品Manus,在短短7天内,使用申请等候名单飙升至200万人。内测期间,邀请码甚至炒到了10万元。
Manus背后的Agent/智能体并非什么新鲜概念。不同于豆包、文心一言和腾讯元宝专注于语言理解和生成,更多执行简单任务,智能体则像是一个具备感知、学习、推理和行动能力的智能产品,能在学习、工作等多场景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譬如,智能体不再是像对话类大模型那样简单的给出一个PPT设计思路,而是可以直接输出一份完整的符合要求的PPT文档。在人工智能的宏大版图中,智能体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是实现复杂智能任务的核心载体。
从2023年开始,AI界关于智能体的研发和讨论从未停歇。
比如,OpenAI于日前发布了一系列新工具,助力开发者简化AI智能体开发流程、增强其技能与功能,更多的人可以以极低的门槛参与到智能体的研发中来,其产品负责人Kevin Weil更是断言,“2025年将是AI智能体的元年” 。
而西湖大学AGI实验室张驰团队推出的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GUI代理AppAgentX,能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学习并优化自身行为模式,在多个GUI交互任务上实现 “降本增效” 。
随着Manus的爆火,智能体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那么,智能体应用的背后商业前景几何,它能否跑出杀手级别应用产品呢?
首批吃螃蟹的人,3个月赚10多万
Manus也让不少开发者看到了智能体的商业前景,一位开发者兴奋地说道,“智能体应用就是AI时代的App、小程序,是新一代的淘金地”。
客服智能体是业内最常见,也几乎是最容易落地的,可以简单理解为升级版的客服机器人。在小红书平台,有商家直接让开发者报价,做一个客服智能体,评论区内多达20多个人向其报价。譬如,有人表示定制智能体客服,2.4万一年,还有人直接将价格卷到几百元,甚至免费,就能做一个符合要求的智能体。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开发者分享自己做智能体应用赚到钱的实战案例,有人表示7天就能赚到大几千元,还有人表示接到了十几个智能体的定制单,已经赚了5万多。
定制智能体在市场上颇为常见,企业或个人会基于自身独特需求,向开发者定制专属智能体。譬如,电商企业可能定制能精准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推荐商品的智能体;教育机构或许会定制,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辅导方案的智能体。

Tech星球发现,智能体的变现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订阅制服务,主要在C端消费级智能体中,根据他们的功能深度划分服务层级和收费标准;还有一种是企业定制化智能体,采取项目制收费,几千到上万元一年,包括上述提到的智能体客服定制;最后则是广告变现,智能体开发者可以与其他品牌或企业进行联合推广合作,通过智能体为合作方提供推广服务,如在智能体的对话中推荐合作方的产品或服务,或者与合作方共同举办活动,共享资源和收益。
现在还出现了智能体插件与工具销售变现,即开发一些与智能体相关的插件或工具,如特定领域的知识库插件、智能分析工具等,并向其他开发者或用户出售这些插件和工具,以增加收入来源。
智能体开发者小李告诉Tech星球,智能体的开发门槛并不高,通过零代码、低代码开发框架和丰富的插件生态,就能够让开发者能快速构建智能体。
去年9月,他成为了一名智能体应用开发者,并开发出一款解决婚姻危机、亲子矛盾等多个情感场景解决方案的智能体。这款智能体基于DeepSeek,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能够解析用户输入的文字信息,判断其所处情感困境类型,并依据内置的丰富情感案例库与专业心理学知识,生成针对性的建议与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商业变现,小李在智能体后台设置了“付费咨询”关键词。上线后的第一个月,就有12位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客户主动联系他。这些客户在使用智能体的免费基础服务,如情感问题初步分析、通用建议获取后,被智能体的专业能力所吸引。
有10%的访客,由于面临较为复杂、棘手的情感难题,对深度、个性化的真人咨询服务产生强烈需求,进而转化为真人咨询订单。次月结算收益时,数字令人惊喜地定格在10387元,相当于他以往两个月的工作所得。
与小李一样吃螃蟹的还有Rich,他开发的则是一款法律咨询的智能体,通过插入广告变现。尽管直接广告嵌入可能影响体验,但线索转化分成模式却跑成功了。他的法律咨询智能体通过表单收集潜在客户线索,3个月就转化了500条线索,按照200-500元/条的费用向律所收取,3个月赚了10多万。
鱼龙混杂门槛低,五年级小学生开发智能体
沦为平台“附庸”,跑不出杀手级爆款应用?
Manus的爆火证明,技术平权+工程化创新足以打开市场缺口,然而,这些月入过万,能赚点小钱的智能体应用,仍然无法成为杀手级别的爆款应用。
无论是户量级,还是市场规模,智能体暂时无法形成爆款。在头部智能体开发平台扣子的智能体商店中,Tech星球发现,其中大部分的智能体的使用人数处在千位这个量级,少数智能体使用人数在100-200万个,如“仲景的智能体”、“华泰股市助手”,千万使用人数的规模暂未发现。
从市场数据来看,国际著名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发布报告指出,2024年AI智能体的市场规模368亿元。作为对比,仅2022年,国内社交类App市场规模就达4134亿元。
快手的一位产品经理告诉Tech星球,那种真正能被称为杀手级别的应用,得有海量的用户在用,得实实在在改变大家的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还得能创造出特别可观的商业价值。虽说智能体应用在某些地方已经开始冒尖了,可总体来讲,要达到杀手级应用的那种高度,现在还不太够格。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现在更接近于技术爆发阶段,而非应用爆发。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这两年进步不小,可一到复杂的现实环境里,智能体就开始状况百出,其性能和稳定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譬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对于一些语义模糊、语境复杂的问题,智能体可能会给出错误的回答。在图像识别领域,面对光线变化、遮挡等情况,智能体的识别准确率也会大幅下降。
有海外用户测试Manus时发现,其虽能理解图文混合指令生成游戏,但在执行涉及多步骤操作的任务时,仍需人工干预修正理解偏差。研究显示,当前智能体对上下文的理解准确率不足70%。这些技术上的瓶颈,限制了智能体应用的大规模推广和深入应用。
在用户体验方面,智能体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许多智能体应用的交互方式还不够自然和流畅,用户在与智能体进行交互时,往往会感觉到生硬和不便捷。例如,有网友测试Manus智能体在生成半年旅行攻略时,虽能快速整合行程,但因算力限制频繁报错;处理医学报告生成时,两次尝试均因服务器崩溃失败。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智能体平台,既是开发平台,也是智能体应用商店,现在大部分的智能体需要依附这些平台生存,无法像App那样,能够脱离App应用商店自成生态,智能体只能成为垂类领域的特定工具,无法获得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智能体行业已经有一年多的发展,单至今没有出现真正能够比肩那些营收过亿、用户过亿的拳头应用。
一位名叫“凤凰于飞”的小红书博主在其帖子中直言,目前所有智能体的创业都没有意义,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整个生态和社区的副产品。因为,只有两种东西有真正的长期价值,一个是基础大模型,比如GPT、Qwen、Claude,或者推理模型,比如DeepSeek ,另一个就是开源和开发者社区,比如字节的扣子,阿里的魔搭社区等。本质上所有的智能体,是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副产品,终究难逃平台“附庸”宿命。
本文转载自Tech星球(ID:tech618)已获授权,版权归Tech星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4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过去一年,全球消费市场在经历经济波动的挑战与技术迭代的带来的机遇与变革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整体增速放缓的表象下,大量结构性机会仍待挖掘。当前,企业既需应对短期生存压力,又需布局长期价值,面临的挑战难度加码。顺应趋势、重塑心力,将会成为消费企业的核心战略。
《2024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8000+消费者调研、100+专家智囊、3000+家企业的深度剖析为基石,从八大维度解码市场本质,于六大视角锚定未来趋势。这份20万字的专业报告将成为消费产业迭代的“晴雨表”,也会是企业突破存量困局、重塑增长动能的战略指南。
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