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本性价比餐饮的变革和陷阱。



高性价比是未来的基本能力




零售化鲜食的侵蚀
除了餐饮同行间的价格竞争,鲜食化和零售化也在进一步侵蚀餐饮企业。售卖鲜食的便利店,已经成为餐饮渠道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在日本,不同地区的便利店提供的食品在味道和品质上都有所不同,且便利店的上新速度可能比一些餐饮企业还要快,已经达到了高度竞争的阶段。以7-11为例,它在日本有大约70%的SKU是针对特定区域的,而30%是全国通用的,能够做到高度的区域适配。
从整体规模来看,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超7000亿人民币,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渠道型为主,便利店、超市等门店预制类食品超过了3000亿。

随着便利店、超市等零售渠道的鲜食供给越来越丰富,日本的“中食”消费也在与日俱增。
日本的实体餐饮消费场景通常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外食(外出就餐)、内食(在家烹饪)、中食(购买后在家或办公室食用,介于外食和内食之间)。在单身家庭中,中食的支出占比约为20%,在两人以上的家庭中占比为15%,这表明中食在日本食品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供需两端,“中食”的兴起自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日本平均家庭规模在缩小,早年平均家庭人数为3.8人,现在只有2.39。家庭的小型化促进了预制菜市场的增长,这相当于家庭将烹饪任务外包给了专业服务。在日本单身家庭的比例达到了35%,这一庞大的人群构成了预制菜需求的主要部分。
特别是白领阶层,在经济不景气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数据表明,白领人群的平均午餐支出从700降到了500日元,平均午餐时间也大幅度缩短,从33分钟减少至21分钟。许多消费者选择不在餐厅用餐,而是寻找更快捷、成本更低的午餐解决方案,行业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另一方面,在供给端,预制菜在日本零售企业中是一个毛利更高的领域,因此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发展预制菜业务。对于超市和便利店来说,预制菜是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在日本,预制菜可能占便利店收入的10%,并贡献了15%的利润。日配食品,即每天配送的食品,在销售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达到了33.5%。

预制化趋势下的差异化







巨人也会犯错






结语

本文转载自启承资本(ID: genbridge),已获授权,版权归启承资本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