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店固然还是有价值,但一切都在回归本质。
大家都在看风口,都在看趋势,从茶饮到中式甜品,从外国的快时尚,到国潮的仓库快时尚…但不得不说,这几年的网红店似乎越来越“短命”,金钱依然有威力,越来越难轻易造出来爆款,持续收割了。
这背后是网红本身,对于消费者的耐心和忠诚度问题?还是,网红背后,大家对于网络社交的消费动力在下降?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网红店的故事,看看初代网红店后来如何?也看看哪些网红品牌穿越了周期?或许,是时候重新去理解“网红经济”了。
那些年的初代网红店,后来怎么样了
每个时代看到的网红店,似乎都有不同的标准。
倒回去,十多年前的微博时代,大众点评也刚兴起,网红店的定义还没有狭隘到拍照、打卡、装修好看,而更多的是一种特色,反传统,新鲜感,前卫。

中国台湾猫头鹰餐厅HOOTERS ©图源小红书 张育哲

2012年时A&F卡耶现场 ©图源无时尚中文网
2010-2014这个时期的网红店,比如,全是美女服务员的猫头鹰餐厅HOOTERS,打着性感招牌在消费涌动的10年前后还是火了一把。
因为蓬勃发展的开放性情绪,彼时大家都愿意追逐性感经济,比如服装圈子里的Abercrombie& Fitch Co.(*后文简称A&F),美式复古松弛感是什么,那时候没人讨论,但买不买A&F,都会对开业时,一排肌肉猛男赤裸上身的性感营销多少有点印象,卖弄性感从来不分性别。类似的品牌,似乎都在这个阶段都特别火,比如我们熟悉的Victoria Secret,Guess。
这一时期,网红消费的代表,我们更定义为年轻少男少女的梦。

element fresh新元素(原成都太古里店) ©图源小红书生小夕酱
除了性感,在同一时期,初代网红出圈,还有一种生活质感的经营,这方面要看看餐饮。
比如新元素餐厅,虽然在千禧年初期就出现在上海,但真的被全国小众人群们追捧,也是在12年前后。健康生活的理念确实很超前,消费价格也很超前,大家似乎在这家餐厅身上看到了更新颖,更“世界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寄托了一部分人不断挣钱改变自己的想象。
殊途同归的,还有来自北京的MustGuette红邮筒餐厅,随着鹿晗打卡,开进三里屯太古里排长队不断走红。这家英伦all day brunch的餐厅,在那个时期的走红,不仅仅是产品和装修多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带入,符合当时奋发图强的我们,期待看到更辽阔的世界。
后来的故事,有的品牌没落,有的消失或者变成别的模样,都是市场同质化和品味眼界供不应求的结果。
爱吃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蛋糕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那些年的初代网红店,不管是餐饮还是零售,其实更多都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不一定是网红局限的打卡经济,更多是第一个吃螃蟹,第一个给到美好眼界的概念。
审美提高了,消费降级了
最新一期的维密走秀,被网友集体吐槽。重振旗鼓,这两年再次出发的A&F和Holister,慢慢褪去了性感招牌,迎来了美式松弛感的主流认可潮流,但似乎也没有完全起飞。为什么呢?大概是困在了国潮平替的消费浪潮中。

北京蓝色港湾的A&F+Holister
©图源小红书蒙那自莎的苦笑
打开小红书,搜一搜大家对新的Hollister怎么看?会发现出来一堆评论都是辩论,价格不如BM,但是质量还是比BM好那么一点的。可是,那么一点,还有多少人会买单呢?

原U37创意仓库内的UID cafe ©图源小红书UID CAFE

现Regular源野的UID cafe ©图源小红书UID CAFE
成都老派的美式复古生活方式品牌UID Café。
这个出生在U37创意园里的品牌,20年前就把除了美式复古的哈雷、银饰、Vintage带到了大家的视野中,组合这咖啡的美式复古生活方式空间里,当时的我们还是只看到咖啡挺好喝。
再后来,REGULAR源野里开出了久违的新店,复古的装修被不知道故事的人评选为新一代网红,不知道老板会开心还是难过。
或许感受不重要,钱不会被贴上标签。
这不,UID Café也重新整理孵化了支线品牌KOHIOK以及迎合当下集市主题的33oz系列,结合Vintage服饰和咖啡做整体生活方式的传播。
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下消费认知水平,确实提高了,打开了,但是兜里的预算,收紧了。
当优衣库Uniqlo的销售额都在不断下降,大家喊着要买Uniqlo平替的时候,国潮供应链背景的品牌就一定能够满足大家吗?不一定。

©图源小红书妮塔的收件箱
总有人,审美不允许。收入可以起伏,审美提升了很难下降,所以某种程度上目前的市场只是在挤掉泡沫。这个泡沫,是由于2020年后眼球经济的兴起,是因为小红书一类打卡社交的需求。在这个阶段,网红也不再是创新,不在追求个性,而纯粹就是好看。
颜值即正义,但是颜值吃不饱穿不暖。以前的网红店,不怕没有复购,因为人会源源不断更新,很快就回本赚钱,但现在愿意投入尝试成本的人减少了,愿意为颜值消费溢价的人减少了,这才是关键。但是,本身的消费需求,不会减少,还是那句话,生活方式上去了不容易下来的。
品牌故事讲到什么程度?过了就不需要概念了;装修网红氛围整到什么档次?再贵就望而却步了…...这是新时代的课题。
标签化,再反标签化,不辜负网络时代的生命力
即使如此,我们讨论去网红化,其实更多是希望去掉那种标签。
网红店,网红脸,网红本身,都经历了只是代表很火爆,到有了非常具象的联想形象,到刻板印象的微负面标签,到如今,我们是不是有可能重新理解一下?
其实网红,只是学会很好地利用网络时代,孵化品牌/生意的逻辑。而网络的手段召唤的,某个时间点确实是画面为主,但慢慢地,大家也在回归本质,探索产品功能、生活连接感、个人心灵感受等等。
看几个正在穿越周期的“网红”。

原FINE西洋果子咖啡馆
©图源小红书空间设计设计师Candy
| FINE
生长于乌鲁木齐路的FINE,是另一种小而美的网红店。它不追求连锁,却依然不断在扩张和生长:
不断变换的大本营FINE,从洋果子到FINE FAN zakka&canteen;
专注四川爆炒的niǎoniǎo鸟鸟炒菜店;
北京地安门外大街的Oh!byFINEcafe&canteen主营舒芙蕾松饼;
成都源野的FINE PARK picnic&canteen;
B1OCK合作的天目里Fine bistro......
每家店都有新的概念,但也都有熟悉的小心思,比如玻璃面四季涂鸦,季节限定甜品,也能够串联起Fine系列的偏爱者共同记忆。
能够发展有时势,更难得的是创始人自带“生命力”,看过一篇采访,品牌主理人提到“灵感来源于生活,要主动观察和学习。”
为了这些一次次打动消费者的店,不只是菜品,每个环节的设计,每个氛围感受都来源于日常的积累和观察。
这样生长出来的网红感,是立体的,有生命力的,既能借助网络传播的工具,又不会被抛弃于时代生活本质之外。

FINE的八年十五家店
©图源小红书FINE主理人提子_tizzy
|B&C黄油与面包
很难想到谁能替代,这家火了3年的烘焙品牌:BUTTERFUL&CREAMOROUS黄油与面包。
这次的故事继续B&C擅长的富丽堂皇,但不只是装修上回到了巴黎,而是带来了300多种全新产品,聚焦当下最受追捧的品类:贝果和司康。

©图源小红书杭州湖滨银泰in77
从最初新天地的标准店,惠灵顿牛排牛角包出圈,到山海茶点的联名体验,再到Ciao Panificio by B&C的意大利场景主题,再到今年上海世纪汇的The garden bakery,一秒穿越中世纪古堡......
或许很多品牌不断增加副标题,都有商场方话题和交差的需求,但我们也能看到,真正开一个火一个,火一个活一个的,一定不只是表面的名字,而是从产品研发,到场景设计,一次次,都在突破。
模仿网红重投入的设计可以吗?有钱就可以。
有钱可以请到有审美的设计师以及有实力的产品师落地,但为什么我们想不到第二个B&C?
西安曾经出现过模仿的故事,那个2021年开在原力场的Delicous chessful,在B&C最火的时候全COPY引起了很多浪潮,如今3年过去,山寨关掉了,不知道赚到钱没有,西安大悦城的B&C首店悄然打围了。

西安大悦城B&C围挡©图源小红书Stuanley菠菜
本质上,仍是综合的实力比拼,网红感是一种表面的体验。
就像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一个品牌一个人,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视频,但是真实的感受是多维度的:产品的味道,更新复购的探索感,服务员的态度,坐下来的椅子舒不舒服......
|LENBACH 兰巴赫
这个品牌可能对于更多年轻的消费者就更看不懂了,一个创立于大连,源于德国啤酒供应链优势的传统餐酒吧,怎么就穿越周期了?
十年前,还是混迹于蓝蛙之前的最刻板餐酒吧版本,从上海海军别墅开始重新起飞,网红泳池店视觉出圈,但并不只是蹭一蹭装修网红流量,品牌一下子孵化了更多的新鲜产品:专注西班牙风情的Tapa Tapa bistro以及CASA BAJA海鲜主题餐厅,聚焦地中海美食的Naif、主打墨西哥主题的Los pacos。
从这里出发,新的“兰巴赫家族”故事开始,从天空之城到蟠龙天地,从EKA天物到西岸梦中心,你不会觉得,怎么这几年开的商业总是有它,因为每个它都有那么点不一样…

LENBACH兰巴赫Gate M上海西岸梦中心©图源小红书安妮AnnieWang

LENBACH兰巴赫上生新所店©图源小红书安妮AnnieWang
不同位置的LENBACH,你能收获到不同的消费体验:
富民路的店,充满老上海CBD的社交属性,不管是服务员还是装修灯光给到的氛围,都更Classic;西岸的店,更生活化更标准化,提供一种可约会可家庭可独处的社区配套,总体更Chill;上生新所的店,则更适合拍照更直给,更流量友好,更适合年轻人的社交和娱乐;EKA·天物的店,有破局引流的需要,更大方更包容,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消费和交流;说到底,支撑这一切的,除了时代需要的审美和消费敏感度,还有扎实的供应链和团队。
看清楚本质,做品牌还能赚钱的,一定服务的是时代生活,而不仅仅是个人理想。
后记
网红店固然还是有价值,但一切都在回归本质。本质不是干巴巴的产品功能,而是不局限于社交网络的需求。那部分依然存在,但加上了生存、精神娱乐、自我疗愈等等综合的需要,原本被放大的,挤掉了泡沫而已。
我们看到这些长命或不长久的网红品牌,或多或少都有些共性,又或者,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品牌不在乎长期主义,只希望“迅速赚一波”的立场。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共存是健康的表现,但是网红越来越短命,甚至赶不上割韭菜就血亏离场的背后,也说明人们对于网络媒体驱动消费的动力在下降。
我们不鼓吹长期主义,但我们相信与时俱进。
本文转载自感性城市SCity(ID:zoffzuo),已获授权,版权归感性城市SCity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