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2.8亿人口,如何读懂这一巨大的“空白市场”?

银发市场的难点在哪里?为何在这么多的专业入局者进入后,其成熟度仍旧未得到改善?

赵林娜 (Linna Zhao)WAVEMAKER2024年2月23日
01拥有2.8亿人口,却仍为“空白市场”?
02看不见和看不懂的他们 - 被置于身后的隐形人群
03从理解“时间”开始,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
04把握时间的机遇,捕捉价值升级的契机
05用“圈外”思维,做银发经济的破局者

拥有2.8亿人口,却仍为“空白市场”

很多人仍未意识到,在2024年,第一批改革开放新生儿(我们所定义的“新老”代际)就要迈入60岁的阵容了,而70后也已经开始迈入50岁+的阵营之中。其实,自1999年开始,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进程已有二十余年。

在今天的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大幅增加至19.8%,总人数超过2.8亿。我国已是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银发市场却几乎仍为“空白市场”。这里的“空白”,指的不是这个市场产生的经济总额,而是相对于其他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比如针对年轻人/Z世代的市场),无论是企业的投资决心、对消费群体需求的理解、还是商业模式。况且,跨越不同的消费品品类,几乎找不到理想的针对老龄化群体的商业案例,来作为范本被借鉴和流传。这个市场缺乏高价值的品牌,即,那些跟生活向往有关的,能代表老龄化群体理想未来的品牌。

即便如此,这个市场并非无人问津之地。2012年至今,我国每年新增的“银发”初创企业数量就在逐年增涨,一些体量大的平台也入局过银发市场。但普遍的心声皆是:难。

那么,这个市场的难点在哪里?为何在这么多的专业入局者进入后,其成熟度仍旧未得到改善?

看不见和看不懂的他们 - 被置于身后的隐形人群

虽然老龄化群体的消费力和决策力因参与线上购买而浮出了水面,让很多企业都逐渐看到了他们的规模与实力,但是,做真正意义上投资和布局的企业其实并不多,紧迫性与决心是严重缺失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原因1战略象限中的隐形人群:

如果我们用四象限的方式来看这个问题(在设定目标群体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很常见),无论横轴纵轴如何设定(例如规模、重要性、消费信心、价值、等等常用的维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而言,跟“老”有关的群体,永远在四象限的左下角(在重要维度上的评估值较低)。处于左下角的位置,相当于隐形在企业的决策考量之中。因为投资的预算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还不足以分配给处在另外三个象限的市场。因而,即便是设立了老龄化产品线的部门,所被分配到的资源和预算也不多,有些甚至连做基础的研究都缺少预算。这样就提升了理解需求的难度,影响产品和体验的设计,进而影响销量,形成恶性循环。

原因2过于模糊的概念,无法聚焦与共情:

在我们发布研究成果后,收到比较多的反馈是“原来老年人不是一群人,包含不同的代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让我们意识到,原来人们会普遍地将“老年人”统统归属于一个笼统的“老年”代际。这不仅无助于我们具象地设定和理解一个概念,更难以让跨代际的年轻群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严重缺少研究投入的情况下。比如,如果想象刚出生的婴儿,你会联想到很多拥有共鸣的事(例如,令人治愈的脸庞与笑容、甚至是产后抑郁症);如果想象18岁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你可能会联想到更多产生共鸣的事(例如,恍如昨日的高考、18岁的成年礼、那个藏在心底的夏季和初恋)。但是对于拥有模糊而笼统概念的“老年”,大部分的职场人士并未亲身经历过,缺乏直接的体验,加上与长辈交流的不足和关系断层,换位思考和共情的难度是很大的,往往受先入为主的对“老”的偏见所影响。

原因3对“衰老”的共识性偏见,认为“他们不需要”:

在人们的意识里,好像关于老龄化群体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共识,就是他们 “已经老了”。“老”这个字虽然反映着客观的自然过程,却能让人直接联想出很多消极的偏见,比如落后、跟不上时代、学习力与能力的退步、时间的有限性。好像“前浪”真的被时代拍倒在了沙滩上。虽然从宏观政策上,推崇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为,但长期存在的偏见,阻挡着企业做正确的判断。

还有一种共识性的偏见,是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是“他们不需要用贵的/高端的商品”,例如,我们可能会给自己买最新型号的手机,却给父母买标榜适合老年人的低端机型。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现实,况且在产品开发领域,大部分的情况是相对年轻的开发人员在做“我认为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我认为子女会买给父母的产品”。事实上,很多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其销售对象也常常设定的是子女,预设购买动机是为了孝顺父母选购礼物之用。

原因4“哑铃型”市场及其两极化现状:

以目前的市场来看,市场的供给是畸形的,存在两极化的现状。底层主要是民生相关的领域,主要解决的是保障性的需求,例如适老化改造与社区服务;顶层集中在高端的生活服务,如高端金融、高端养老地产、高端旅游等。这让银发经济的构成,像是一个垂直摆放的哑铃。中间庞大的市场是断层的,相对有所发展的,主要集中在健康领域,或是由其他大众市场辐射而来,缺少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图片来源:Wavemaker蔚迈《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坐拥2.8亿的人口,老龄化市场的成熟度仍旧不高。那么,在面临这样情境之下,对于企业和创业者而言,又应如何迈出第一步呢?

我想,答案在于“时间”。

“时间”是一把钥匙。

从理解“时间”开始,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们一直在探寻老龄化社会的潜能与驱动力。自2017年起至今,我们(Wavemaker蔚迈中国)连续发布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系列报告,一共五个篇章,其第五篇章《迎接银发产业的春天》便是与雀巢健康科学一起投资研究和发布的。近日,我们与资生堂中国一起,以民族志的定性研究方式,试图寻找老龄化群体崛起势能背后,更为深度的答案,已经联合发布了《50+女性的9个关键词和关于美的倡议》。

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理解老龄化群体,最关键的,是理解“时间”。但是,“时间”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在这里,我想通过“过去”、“当下”、与“未来”,谈谈时间对于老龄化群体的影响。

“时间”是一把双刃剑。

拿“过去”来看,“过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你要到哪里去”,得先弄明白“是从哪里来”。我们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我们,与性格形成期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过去”既塑造了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自我发展的边界。

从90年代初期到改革开放,几乎每10-15年的时代背景都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老龄化群体在性格形成期经历了非常大的时代跨度,决定了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的代际,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老龄化群体,不是一代“老年人”,而是三代人。每一代人都有着非常深刻而特殊的时代烙印。我们需要先从塑造每一代人的社会环境开始,去理解他们成长的年代都发生了什么,再来看微观的代际和个体,以及底层价值观层面的共性。理解了他们的“过去”,就能更具象地去基于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底层的价值观和行为,去理解他们是如何走到了今天。

根据我们的定义,老龄化群体主要跨越了革命见证者、百炼成金建国一代、以及改革开放新生儿三个代际。相信你已经能从这三个名称中,感受到代际间的巨大差异以及令人敬重的特质。

Wavemaker蔚迈的老龄化群体代际定义

图片来源:WAVEMAKER

各代际的个性形成期与时代背景图片来源:WAVEMAKER

聚焦“当下”,时代在变,人在成长,人生态度和观念也不会一尘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动态迭变中,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与开放度。而在这个时候,充裕的退休生活更是给予了富足的时间,让他们重新去开启“第二人生”。这富足的时间给无尽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心理支撑,如果说退休前的“第一人生”是为他人而活,退休后的“第二人生”着实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不同的新知识、去尝试不同的新兴趣、去找到人生的新赛道。尤其是中国的社会背景提供了“自我重建”的规模性契机 - 退休,这个具有深刻含义的触发点,促使她们重新界定身份、进入新的社区、进行价值重建。

图片来源:Wavemaker蔚迈 X 资生堂《50+女性的9个关键词和关于美的倡议》

他们在当下和“第二人生”中所展现出的热情,一方面来自于站在新起点的期许与力量,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对“未来”的感知。虽然“未来”的时间是有限的,长度也是不确定的,但与固有的偏见相悖的是,恰恰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让他们在“今天”产生了莫大的活力与热情。

我们在研究中试图去探寻,时间的力量是如何催使人回归自我、重新出发、焕发新生的。研究的一手资料已经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对于需求和行为的驱动发挥着引擎般的作用。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对时间流逝的速度感知增强,有了更大的紧张感,时间好像真的走得更快了;另一方面,时间的有限性带来了积极的压力与紧迫性,激励他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与饱满的状态,去看到未来的机会和创造新价值的可能,去捕捉流逝的分分秒秒,去创造每一个无悔的“今天”。接踵而来的每一个“今天”,都是为之燃烧的焦点。我们甚至看到有受访者在书房中放置的很多沙漏,时刻提醒自己时间分秒的流逝,也有受访者在做日程规划的时候,是以每十分钟为单位计划的。

那些容易理解或不被理解的行为,很多都与“时间”有关。而“时间”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把握时间的机遇,捕捉价值升级的契机

时间的机遇,最直接的就是体现在跨度上。现在,更多会根据医学研究结论,设定75岁为熟龄人生的起点(从75岁开始,需要照护或支持的比重会逐渐增高)。如果从退休年龄开始算起(女性退休年龄是50周岁,男性为60周岁),从退休到75岁之间,有着黄金15/25年。这黄金的15/25年,是“第二人生”的核心时期,也是一个巨大的缺口,意味着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重新规划人生,重新学习和探索、创造新的价值。况且,随着高龄活力老人的数量增长,第二人生的黄金期将会持续延长。

这黄金的15/25年,推动着他们加速迭代消费观,让这个阶段的人们变得更开放、更注重自我、投资梦想、享受物质生活、消费决策上也变得比以往更成熟专业。例如,有近8成的城市老龄女性在皮肤管理或个人形象上有所投入,男性也近半数有在投资形象工程。他们的生活越发数字化和智能化,旅行的需求也更多元和定制化。

图片来源:Wavemaker蔚迈《老龄化社会的潜藏价值》

拉近镜头看 “第二人生”中,需求层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需求在逐步向利他与外在价值倾斜,这意味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和利他行为在更频繁地发生。他们在抓住机会为家庭、社区和社会创造更多力所能及的价值,无论大小。相信我们都能看到身边有大量的老龄化群体在做义工与志愿者、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和福利性的项目中。我们在研究中也遇到不少的样本,会因为利他性的目的产生消费行为。

除了利他的价值,在需求层级的每一层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就像大众市场一样。例如,为了获得关注和尊重,不断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已经有不少的老龄网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为了寻求进步和突破,参加专业课程或成为装备党(在老龄旅游领域,已有不少的专业摄影团,在全国各地拍摄专业的作品);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的圈子,集体购买同样的服装和纪念品;为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报名多个学习组织或课程,甚至不断继续深造。

每一个大众市场的细分品类,都能延展到银发市场,并因为时间所驱使的旺盛需求而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图片来源:Wavemaker蔚迈 X 资生堂《50+女性的9个关键词和关于美的倡议》

用“圈外”思维,做银发经济的破局者

银发市场的破局者将来自于哪里?

就像受年轻人喜爱的运动服饰和香水品牌,同样受老龄化群体的喜爱一样。未来银发市场的黑马,可能来自于圈外 – 大众市场或年轻消费市场的高价值品牌,或是拥有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的圈内企业。

要赢得这个市场,需要采用“圈外”思维,即,像对待其他消费者那样去对待他们,像投资年轻市场那样去投资银发市场。尤其是需要尊重无代际差异的基础性需求,拿出足够的投资去研究,去设计产品和体验,为他们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

在设定具体策略和运营的时候,需要更平等地对待他们,避免将他们视为固化意义上的“老年人”,在尝试研究和理解行为与需求时,需要引入更深度的研究方法论(例如人类学和民族志),去避免在表面看问题。在产品设计和研发方面,也要避免在主观意识上将这个市场视为“老年市场”,不要认为自己设计和研发的是“老年用品”。虽然“老年”是一个中性和客观的概念,但其所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会潜移默化地误导我们的判断。

当然,至关重要的,还是态度与重视程度。企业若要布局银发市场,最先需要做的,是在态度上提升重视度,将老龄化群体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并准备该有的投资和决心。

今天,中国的银发产业已然呈现出三大变化:中国老龄化群体的代际结构更为年轻化,让我们拥有人口优势和价值创造的基础与实力。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保资金和政策引导向银发产业倾斜,也会在未来更好地回应市场结构失衡的问题。相信随着中国银发产业在未来的规模化发展,将为世界探索出更多的可借鉴的模式、创新与案例。

最后,致敬那些曾经入局过,和仍在投身耕耘银发经济的企业与创业者。

通往广阔天地的门,仍在等待“时间”的钥匙,和探路者的坚定。

 

本文转载自WAVEMAKER(ID:Wavemaker_China),已获授权,版权归WAVEMAKER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现货热销中,398元包邮到家!

2023年,是中国的消费提振年,也是中国消费品牌在整体复苏态势下的重启之年。虽然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但时代给予品牌的挑战并未消减半分。2023年上半年外企高管的“访华潮”再次印证了中国这块市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企业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阶段。

中国消费品牌究竟该如何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与捕捉各个要素释放出的信号?又如何在谨慎应变中实现韧性生长?

从“看长”“向真”再到“应变”,历时130+天,CBNData重磅输出《2023中国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共计超20万字,现货正在热销中!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4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

常见问题
意见反馈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