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健身红利消失后,线上健身平台如何留住“忠粉”?

全民健身运动在国内持续火爆,但热点一个又一个,像情绪性消费一样潮退了在别处又起。

吕倩第一财经2023年3月29日

刘畊宏的毽子操与周杰伦的《本草纲目》配乐已经越来越少地在消费者的抖音客户端响起,“飞盘热”“滑板热”似乎也过了爆发期。全民健身运动在国内持续火爆,但热点一个又一个,像情绪性消费一样潮退了在别处又起。截至目前,尚未有一款平台型App打破同质化僵局,形成规模化效应。

资深健身人士向乐在疫情结束之后,恢复了前往健身房运动的习惯,居家期间常用的Keep、抖音跟B站,被她束之高阁。另一位长跑人士段鹏仍坚持每日清晨通过Keep记录配速与行程,不过在他看来,记录功能用Keep或者咕咚皆可,只是习惯了一款便未曾变过。

居家运动的利好结束后,线上健身热度再次降温,持续使用单款健身App的核心用户更多来自“老粉”。正如Keep合伙人、副总裁刘冬对第一财经记者所言:“我们选择的行业就是这样,把它‘做深做好’就行了。”

新品频出,差异化难实现

3月27日,运动科技平台Keep推出全新智能硬件体感运动主机Keep Station(下称“KS”)与划船机“A1”。前者是一款家庭运动场景下的智能交互设备,对用户运动过程中的动作进行精准识别和实时指导,通过专业指导和趣味激励,降低运动门槛,类似于运动版Switch。

除Keep外,多家健身企业尝试推出健身硬件产品。在Mirror、FITURE(沸彻魔镜)掀起健身镜热潮后,百度也推出尝鲜价4699元的添添智能健身镜旗舰版。一时之间,健身行业进行健身镜售卖的平台包括亿健、万达康、咕咚、悦动圈、乐刻运动、YUPP等。竞品动辄千元出头的价格,迫使最初定价七八千元的FITURE持续下调价格。

健身镜的同质化问题同样出现于健身行业的内容端与硬件端,如同类型的私教课程、舞蹈课、有氧操课,以及跑步记录功能等。对此,刘冬对记者表示,是否同质化取决于对所谓“深度”的理解,例如Keep的一节课,本质是课程与工具的结合,嵌入使用者的运动周期中,而非简单的媒体播放器。

不可否认的是,刘冬称,运动人群中是有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人群——“佛系运动派”,他们并非真的想要运动,目标感也不是很强,只是某一天在抖音上看到有个内容火了跟着动一动。这部分人群是Keep想要争取的,但最核心的人群仍旧是核心用户。“你看抖音上有很多健身器械,很神奇,一下子就瘦了。但我觉得那种产品生命力没有那么强。”刘冬称。

华泰证券研报分析称,2017年,Keep凭借丰富的线上课、食谱、社区等内容服务逐渐占据用户心智,月活超过悦动圈App并最终保持第一。但此后各种运动健身类App功能开始逐渐趋同,记步、课程、运动计划、饮食指南成为标配。

在华泰方面看来,基础服务难做差异化。最常见的例子是免费的跑步打卡记录功能,它可以精准记录跑者的路线、距离、步频步幅、用时、配速、爬升高度,但作为线上健身平台的必备基础功能,其又有着很强的可替代性。Keep能做,华为、小米可以做,甚至运动服饰品牌Lululemon、耐克也可以做。而一样的健身课程视频在B站、抖音等多个平台,都可以找到。根据Questmobile数据,Keep、糖豆、咕咚、悦动圈等App主要活跃于苹果、华为等智能终端,而Keep在2021年下半年后MAU(月活跃用户数量)的环比下降,华为运动健康App月活则保持稳定。

另外,与内容同质化相似,自有品牌产品缺少壁垒,同样是“外包贴牌”模式公司可能遇见的问题之一。对于许多互联网健身科技公司来说,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都是由外部代工厂完成,不同之处仅限于外观和品牌logo,智能单车、跑步机、手环和其他健身装备产品的大幅创新改进无从谈起。食品、服饰更是如此。消费者能够轻易找到相似替代产品。

行业火热,企业“赔本”换成长

疫情期间,居家生活给线上健身带来一波用户增长,但该领域同质化严重、受众群较窄、活跃用户与付费用户增速缓慢等问题持续存在。

中航证券社会服务团队裴伊凡在研报中称,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与上升期。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预计到2035年体育产业总量将占GDP比重4%左右。

据灼识数据,2018年至2021年,国内健身市场规模分别为5574亿元、6488亿元、7151亿元、7866亿元,预计2021年至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3.5%,2026年国内健身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4793亿元。

行业增长趋势下,企业端仍面临高额亏损。以Keep为例,其在2022年9月再次递交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个月,Kee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768万。2019年至2021年的亏损额分别为7.35亿元、22.44亿元、29.08亿元,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96亿元、3.02亿元、9.56亿元。

Keep方面对亏损的解释是因为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品牌投资以及优质运动内容和产品供应,将战略重点放在扩大用户群上,为长期盈利能力做好准备。

刘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成本投入主要聚焦在算法与内容端,而非硬件本身,当下行业早已过了花钱买用户的时代,“我们投入的是在‘水下能力’方面,逐渐通过上层释放,因此亏损趋势肯定是收窄的。”刘冬称。

另因健身镜而火热的FITURE在去年7月被曝发生大规模裁员,涉及一线业务员工与VP级别高管,FITURE方面彼时回应称:作为一家处于成长期的创业公司,为了更长远地发展,需要根据战略灵活调整组织架构。

重投入的背后,是健身平台对健康商业模式的摸索。华泰证券研报分析认为,2018年以后,各大互联网健身科技公司先后布局内容、电商、装备等业务,希望用户穿着其公司的训练服、使用其公司的装备、完成其公司提供的付费健身课程内容,跑通“内容-产品“商业模式,带动收入进一步持续增长。

但无论是做硬件还是做内容,变现能力的终点依然是付费用户转化率和留存率。计算公司盈利能力时需要考虑付费用户转化率、客单价、毛利率、活跃用户留存率以及获得一个活跃用户的成本。华泰认为行业竞争仍然激烈,大量投入营销费用获得活跃用户的模式仍将持续,在代工模式下公司产品价格、毛利率没有可观的上行空间,需要关注付费用户转化率和活跃用户的留存率。

针对付费用户增长问题,采访中刘冬表示,Keep该部分业务逐年提升,Keep平台会员渗透率由2020年的6.4%增长至2021年的9.5%,并由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6个月的8.7%增长至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个月的9.7%。

竞争激烈可能是全球性的现象。参照美国互动健身平台Peloton(PTON.US),其2023财年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公司营收7.927亿美元,同比下降30%;净亏损3.3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394亿美元和上一季度的4.085亿美元有所收窄。

居家健身红利消失后,Peloton股价过山车般自2021年1月167美元的历史高点下跌至不足10美元。华泰证券研报分析认为,疫情影响减弱下,对Peloton等公司的线上健身服务及设备需求出现下降。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消费水平不及预期,未来或将影响可选消费产品终端需求,进而影响相关公司收入情况。

 

本文转载自第一财经(ID:cbn-yicai),已获授权,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现货热销中!

2023年伊始,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Yigrowth(应极数字)发起“归流·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年度观察”项目,结合调研问卷、流量平台数据与资深从业人员的观察视角,最终输出《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

报告历时3个月,调研350+线上营销从业者,走访、研究数十家品牌机构,沉淀8万字实操干货,深度拆解内容种草、直播带货、私域运营的实操策略,以期为品牌、MCN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应对线上营销挑战的有力参考。

更多独家观点及实操建议将在《2023消费品牌流量营销进阶趋势报告》纸质版中完整呈现。随书附赠3份“认知图谱”,点击此处或下方图片即可购买,包邮到家!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