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容仪市场的逐步加深的行业规范与智能美容产品技术的革新,美容仪市场能否借此机会打开新局面?
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提供的数据,2021 年面部美容仪规模已突破百亿,达 111.8 亿元。作为继新能源汽车、电商直播后的下一个百亿蓝海市场,毋庸置疑,家用美容仪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 - 2026 年中国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美容仪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8%,预计到 2026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
然而,另一方面美容仪也常因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行业规范不够充分而饱受诟病,一度让其背上 “智商税” 的质疑。随着美容仪市场的逐步加深的行业规范与智能美容产品技术的革新,美容仪市场能否借此机会打开新局面?
现阶段中国美容仪市场 “三宗罪”
目前,美容仪在中国消费者群体中已经拥有广泛受众。CBNData 发布的《2021 中国美颜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在对 20 至 49 岁女性互联网用户的抽样调研中,有 59% 的女性表示曾经至少使用一种家用美容仪。另外,据统计在今年的京东 618 购物节中,射频美容仪成交额同比增长 500%。
Vogue Business 此前曾报道,家用美容仪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品牌创新、资本掘金、消费者求美三方推力下共同促成的结果。但是,与所有处于市场早期又高增长的行业一样,市场的粗放发展也使得乱象频生,家用美容仪产品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存在 “并发症”,滋生了产品伪劣、品牌间恶性竞争、消费者认知缺失等现象。
由于缺乏专业医生评估,家用美容仪产品的使用始终存在风险,安全隐患事故频出。今年七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召回 Tripollar 初普牌部分第一代 Stop Eye 型号家用频射美容仪,称产品在 “极端情况下存在导致皮肤烫伤的安全隐患”。据悉,此次召回范围内的家用射频美容仪涉及数量为 182,215 台,总金额超过 2.7 亿元。
另外,据中国家电网统计,目前国内美容仪器产业规模庞大,相关企业达 10 万余家。一方面,大规模的产业竞争能够促进美容仪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在缺乏行业规范却又商机巨大的新兴产业中,恶性竞争几乎不可避免。今年七月,Yaman 雅萌官方发布声明表示 “TriPollar 初普美容仪” 中国代理商、南京小鲸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相关负责人因损害雅萌品牌声誉,被法院判决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并判处刑罚。
据南派财经报道,公安机关在此案件侦查过程中发现,2020 年 12 月消费日报刊载的一篇关于两款 Yaman 雅萌美容仪存在镍释放量超标问题的报道也是上述公司恶意捏造。
对于消费者来说,上述家用美容仪产品的安全隐患、“拉踩” 和 “黑帖” 现象无疑加大了选择产品的难度,甚至另诸多消费者对此望而却步。消费者的产品使用知识欠缺与产品市场本身的爆炸式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其背后暗指了消费者与市场双方的信息不对等现象。
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分为清洁类、微电流类、导入类以及射频激光类产品,这四类产品由此又衍生出祛斑、除皱、补水、美白、祛痘等诸多功能产品。繁杂的品牌、功能选择使得大多消费者在初入美容仪领域时,多存在 “盲人摸象” 的现象,难以选择到自己完全心仪的产品。
《北京商报》指出,2015 至 2020 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高速发展,涌现大量相关品牌,然而家用美容仪行业却因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与市场信息不对等、个别劣质品牌破环产业生态平衡等状况,一度导致消费者认为美容仪就是收割 “智商税”,这种情况显然滞后了家用美容仪的产业发展。
家用美容仪行业进入 "洗牌"阶段
不难发现,在中国家用美容仪作为新兴产业,存在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品牌间恶性竞争、消费者认知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使得家用美容仪市场存在诸多灰色空间,并且拖慢该产业提升市场渗透率的脚步。
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尽管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指出 2021 年面部美容仪规模已达 111.8 亿元,但与 2020 年高增长态势相比却下降 4%。如果美容仪产业想要摆脱当下面临的增速放缓情况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的行业规划将成为该产业绕不开的命题之一。对此,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团旗下 OGP 美容仪技术研发负责人曾表示,对于快速发展的美容仪行业来说,必然会经历一段走向规范化的过渡期。
据 Vogue Business 统计,从去年开始,美容仪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就逐渐被提上日程,官方组织与非官方组织 “双管齐下”,致力于共同标准化该产业。
2021 年 11 月,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委会组织的《家用美容仪功效评价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其起草会在今年 5 月于线上已经召开完毕。今年 9 月,在杭州召开的第四届亚洲肌肤抗衰峰会上,皮肤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志忠透露,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家用美容仪功效评价团体标准》会正式发布。
对于此次非官方的美容仪产业规范化行为,消费日报报道称,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团体标准》的出台会完善市场发展,家用美容仪也将随之进入产品功效规范化、标准化的崭新时代。
在官方层面上,人民网日前报道指出,今年 4 月国家药监局对射频美容仪产品纳入 III 类医疗器械管理。据悉,第三类医疗器械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对此,国家药监局给予产品两年的过渡期时间。公告指出,自 2024 年 4 月 1 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随着美容仪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家用美容仪产品势必将进入 “洗牌” 阶段,对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美容仪产品进行去粗取精的洗炼。在未来,究竟具有怎样品质的品牌在经过大浪淘沙的取舍过程中能够留下?
核心技术之间的竞争
现阶段,家用美容仪产品多方入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以专业院线美容仪器起家的品牌,如 Yaman 雅萌;以传统家电产品入局的品牌,如松下;由高端美妆品牌衍生出的美容仪器品牌,如兰蔻、资生堂;前身为进口美容仪的代工厂转型后的品牌,如 Notime 等。
面对更加严格的行业规范,市场对于美容仪产品的技术要求无疑会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报道》调查问卷显示,美容仪的产品力及功效是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因此,科技助力将会是日后产品竞争的核心着力点。新华网报道同样指出,随着美容仪器品类的细分化,其背后支撑的美容 “黑科技” 成为了消费者们愈发关注的重心。
从长远看来,美容仪的产品功效才能为长线发展提供充足竞争力。对此,则需要品牌在产品研发上注入更多的资金以及时间。界面新闻报道表示,进口美容仪的代工厂转型的国产品牌因为研发能力较弱,在当下讲求产品功效的美容仪赛道上,有些品牌已经逐渐落于后位。
家用美容仪产品一般会如何分配预算到产品研发这一领域?不同定位的品牌其实由各自的对应策略。国内家用美容仪业内人士向 Vogue Business 透露,以国产美容仪头部品牌之一的 Amiro 为例,去年该品牌得到腾讯企业的入股,因此在预算上相比很多体量较小的品牌就更为充足,因此也会分配给更多的份额在产品研发上。相比之下,从渠道出身的品牌则需先卖货,积累了一定资本才有剩余资金去做产品研发。
背后有资本加注的美容仪品牌无疑在未来的市场将更具竞争力。一方面,这给予品牌在科技研发阶段的择优选择与试错空间,另一方面,强大的资金支撑使得品牌可以不断钻研新科技,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力。
这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何奢侈品品牌 Dior 在最近入局家用美容仪行业。今年 7 月,Dior 与法国照明创新公司 Lucibel 合作推出 LED 面膜。据悉,Lucibel 公司拥有新人体工程学和 LED 光生物调制技术两项专利,它采用冷红光来刺激和再生细胞,每平方厘米的面部发出的光量不同,以实现最高效率。WWD 报道称,这款 LED 面罩的使用功效据称是市场上以往任何一款面罩的 20 倍。
背后有着 LVMH 财团的雄厚资金实力作为支撑,Dior 凭借专利技术的加持在竞争白热化的美容仪市场脱颖而出。可以看出,科技研发、专利技术的硬核实力在家用美容仪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北京商报同样报道表示,Flossom 花至品牌相关负责人称品牌一直把产品研发、功效验证放在首位,并强调公司在射频、电流等领域的专利布局。
中国家用美容仪行业处于发展早期,市场的不成熟使得无论消费者还是行业内部均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由于市场教育不足,消费者缺乏对于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相关美容仪知识的了解,难以选择最心仪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规范不充分,伪劣商品、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进一步加剧消费者对于家用美容仪产品的 “不信任” 感。
基于这种情况,国内美容仪市场开始通过加强市场监管的方式对鱼目混珠的美容仪进行筛选、洗牌,这不仅迫使市场逐渐趋于理性,而且进一步敦促了美容仪核心技术的更新与研发。在行业规范与科技助力的双重趋势下,家用美容仪市场无疑将在未来打开新的局面。
本文转载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获授权,版权归Vogue Business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8月24日,CBNData历时5个月、携手27家数据研究机构、集合5031位受访者、汇聚100+专家意见、沉淀【23万字】的《2022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正式发售!
此外,扫描下方二维码,还可进入专属社群,领取10元白皮书直减券,解锁群友专享价。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