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智能的智能音响,触碰到天花板了?

随着新鲜感的褪去,智能音箱自身定位的尴尬、功能局限性以及隐私安全风波,都让它成为被拒绝的对象。

陈妍锌财经2022年10月14日
智能音箱似乎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IDC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设备市场月度销量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483万台,同比下降27.1%,销售额为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陷入低迷状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根据IDC报告,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智能音箱线上渠道销量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出现环比下滑。即便是位于头部梯队的小米、百度和阿里(MBA)也顶着销售压力。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阿里、百度、小米的智能音箱出货量分别下降25.6%、23.8%和18.5%。
如今的智能音箱市场,难复当年盛景。
2014年,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随后智能音箱之风刮遍全球。谷歌、苹果、小米、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以及一众初创企业加入混战,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品牌。到了2017年下半年,国内做智能音箱的企业已近50家。
当年科技巨头们一口咬定,智能音箱是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后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语音交互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而智能音箱则是5G和物联网时代的家庭标配。在科技巨头的愿景里,智能音箱将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和指挥中枢,来联动空调、灯光、窗帘等家居用品。
为了争夺这个AIot“入口”,MBA等公司开始打起价格补贴战,把智能音箱的售价压到百元以内。长期的价格竞争,让小公司玩不起早早退场,大厂普遍亏损,但直到今天,智能音箱都没有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随着新鲜感的褪去,智能音箱自身定位的尴尬、功能局限性以及隐私安全风波,都让它成为被拒绝的对象。而庞大的5G、物联网生态背后,赛道逻辑已悄然转变,语音交互技术将以更加丰富的媒体形态呈现,智能音箱本身则正在模糊化。

智能家居的“伪入口”

事与愿违,这些年智能音箱的发展不尽人意。科技巨头们给智能音箱画了一个又一个大饼,却没能兑现,让消费者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科技巨头们曾大手一挥,撒钱换销量,也不过昙花一现。
究其根本,还是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入口”这一概念未达预期,所谓的家庭智能革命并未实现,消费者高呼是个“骗局”。
在智能音箱诞生前,智能家居的交互是通过触控来实现的,而搭载了语音交互技术的智能音箱能用声音来操纵设备,确实比用手控制更符合人类懒惰的天性,交互性也更好。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入口的逻辑是成立的。
就拿小米家的小爱音箱来说,它支持小米的所有智能硬件,如果某位消费者有个“小米之家”,那他一句话的事就能操控屋内所有设备。
不过,这样看上去智能高端、解放双手的居家生活建立在智能音箱和家里所有智能家居都来自同一厂商,这种概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大。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智能音箱很难做好多设备互联。
一个家庭里的智能硬件设备,可能来自多个不同厂商,而他们彼此之间各自为战,不同供应商、不同生态之间的智能硬件产品很难协同运作,里面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说白了,仅作为物联网生态一端的智能音箱,拿不到其他智能设备的操纵权限。
而且物联网的入口为什么非得是智能音箱呢?单纯从语音交互方面考虑,智能音箱还比不过智能手环,后者不存在远场交互的问题。比如,小爱音箱Pro没有设内置电池,必须插线工作,用户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呼唤小爱同学。
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在用手机、平板、智能中控屏等作为智能家居交互入口,而语音交互技术的载体也可以是开关、电视、洗衣机、空调等任何家电设备。随着多入口、无感交互、主动智能服务逐渐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智能音箱不再是智能家居唯一入口。
据锌财经了解,小米家的智能吸顶灯有两种语音操控方式,一个是小爱音箱,另一个是Siri。也就是说,如果有iPhone、iPad、Apple Watch等任何苹果产品,就不需要额外买小爱音箱来语音操控了。
图片

小米旗舰店聊天截图

所以,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通过一个音箱来实现智能家居场景,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并不贴心的人工“智能”

智能音箱火热的那几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智能音箱可以成为独在异乡、独自租房的独身青年的陪伴者,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抚慰。更大范围来看,智能音箱似乎能给老人、儿童等任何有情感需求的人,带来陪伴服务。
理想很丰满,目标很明确,现实却一言难尽。直到现在,用户在使用智能音箱时仍需要用“小爱同学”“小度小度”等关键词唤醒,智能音箱只能被动地接受指令,与“有温度的陪伴”可以说相去甚远。
用户希望与智能音箱实现“对话式”交流,但大多时候是鸡同鸭讲。智能音箱无法理解复杂的语言场景,只能实现播放音乐、讲故事、查看天气等简单的功能,有的时候连最基础的指示也会出岔子。基本上所有的智能音箱用户,都经历过和智能音箱的“智障对话”。
比如“小爱同学,打开餐桌灯。”“你有好几个灯,先告诉我要控制哪个房间的设备吧?”“打开餐桌灯!”“没有听明白呢。”又或是“小度小度,唱S.H.E的Ring Ring Ring。”“我猜你是不是想听龚琳娜,《微微》。”“小度小度,是唱S.H.E的Ring Ring Ring。”“好呀,一首S.H.E的《半糖主义》送给你。”
图片

某网友在B站分享与小度的崩溃交流

有一部电影叫做《机器管家》,故事的主人公是机器人安德鲁,他不只是家务机器,还是主人家庭的一份子,懂得人类的习俗与情感,能够一起分享欢笑与悲伤;而电影《她》里的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尽管没有具体的形态,但她风趣幽默、温柔体贴的性格,让她逐渐走入主人公内心,成为彼此的精神伴侣。
虽然高智能的人工智能也会衍生出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基本上没有用户会从一个音箱上获得“陪护”的满足感。
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后,用户们往往一气之下把智能音箱丢到墙角吃灰,或者自动把它降级为带AI技术的普通音响,当做内容播放器来使用。
事实上,在认清形势后,连制造厂商都把智能音箱往高音质音响上发展。比如小米的Sound和华为的Sound X都将音质提升作为主打卖点。小米Sound适配了UWB音乐接力等功能,而华为则延续了与帝瓦雷的合作。智能音箱的售价也从几十元提升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深陷丑闻风波

智能音箱既没实现智能家居“入口”,也做不了陪伴型人工智能,还面临着其他困境,劝退消费者。
早两年,有媒体曝出亚马逊、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的智能音箱产品变身“窃听器”,收集用户语音的负面消息。亚马逊在全球有一个数千人的团队,以提高软件水平为由,听取用户向语音助手Alexa发出的所有指令的录音。苹果的Siri团队和谷歌助手团队也采取了类似的人工听取方法。
智能音箱往往是在私人空间中使用,如果它们成为窃听器,那用户几乎是在太阳底下“裸奔”。在这种不安全的情境下,消费者自然丧失对智能音箱的信心。
前不久,有网友在黑猫投诉上反映自己购买的天猫精灵经常上演深夜“惊魂记”。这台智能音箱几乎天天大半夜唱歌,还会自己调大音量,自己重新设置了也无果。自家孩子常常玩着玩着被突然到来的声音吓到,导致现在只敢白天才开机。
图片

黑猫投诉截图

智能音箱不仅没能给用户生活带来便利,反而带来一系列麻烦,那买智能音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某种程度上,智能音箱正在“消失”。它背后的语音交互技术正以一种语音助手的形态,融入到各家的智能生态中,而智能音箱本身越来越往“音响”靠近。或许在未来,智能音箱将不再作为一个硬件设备独立存在。
本文转载自锌财经(ID:xincaijing),已获授权,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白皮书现货发布,火热售卖中

8月24日,CBNData历时5个月、携手27家数据研究机构、集合5031位受访者、汇聚100+专家意见、沉淀【23万字】的《2022中国新消费品牌增长力白皮书》正式发售!

此外,扫描下方二维码,还可进入专属社群,领取10元白皮书直减券,解锁群友专享价。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