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半月谈 | 合成生物学,如何打开了食品饮料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在一级市场火热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值得关注?又怎样与食品饮料消费产生了关联呢?

三木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2022年3月21日

开启今天的半月谈之前,我们先来速速浏览一下整个消费赛道的投融资概况。

烯牛数据显示,2022年2月整体消费投融资事件数为44件,公开披露的投融资总金额约为68亿元,让人恍惚间回忆起2020的那个春节(2020年2月投融资数为33件,公开披露的投融资总金额同样约为68亿元)。

消费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趋势(2019.03-2022.03.20)

图片来源:烯牛数据

资本热度的褪减,一方面让还未站稳脚跟的新消费品牌们无法放开手脚往前奔跑,现金流成了一个现实且无法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原来依赖热钱浮出水面的品牌,需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根基,即品牌在整个行业的上下游是否有着充分的不可替代性。

一些聪明的企业可能在创立之初就看清了这一点,一旦手里有了余钱,要么投入在消费者端的客户资产构建上,要么投入在上游的供应链研发环节,让自己不过度依赖于变数极大的渠道或者供应商。

另一方面,出于降本增效的考量,大包大办一切自己来的做法也不适用于中小企业,外包、寻求三方、SaaS工具的应用等等都成了小团队干大事的标配,这也是企业服务赛道热度不减的原因之一。

消费品牌作为上游生产制造和下游流通的关键节点,处在一张巨大且无形的产业网络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选择透过产业链的视角观察投融资,不试图还原静态平面的全貌,而在于捕捉动态立体的变化。

本期「投融资半月谈」,我们走进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食物的世界。

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便利,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开心......正是因为围绕吃的痛点颇多,需求颇多,市场解决方案自然也供应颇多,这也是在资本趋于冷静的当下,食品饮料及餐饮赛道依旧能持续吸金的原因之一。

双周速览

CBNData据烯牛数据平台不完全统计,在上两周中,食品饮料/餐饮赛道及其上游供应商,中下游服务商共产生27起投融资事件,其中消费品牌11家(含食品饮料及餐饮),兼具消费品牌/供应商属性的企业2家,上游供应商5家,平台模式3家以及企业服务商6家👇

制图: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起围绕同一项技术所产生的投资,一个是微藻基产品研发生产商德默特获得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这笔投资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完成;另外一个便是合成生物学天然产物开发商芝诺科技获得的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虽然两起事件都集中在早期轮次,并且投资规模不大,但这两家公司背后所代表的合成生物学技术趋势,却值得关注。

据美国合成生物学媒体Synbiobeta基于北美市场数据发表的《2021年第四季度合成生物学风险投资报告》,可以看到北美市场合成生物学相关投融资事件在2021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无论是投融资数量、投融资总额,还是单笔投融资规模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图片来源:《2021年第四季度合成生物学风险投资报告》,Synbiobeta

那这个在一级市场火热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值得关注?又怎样与食品饮料消费产生了关联呢? 

技术趋势 ——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什么?

根据天风证券研究所的资料整理:

“合成生物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DNA重组技术发展的上世纪70年代,在2000年被EricKoo重新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出现。合成生物学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目标理性设计、改造乃至从头重新合成生物体系,用以解决人类食品缺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

天风证券研究所《合成生物学深度报告——未来已来,开启“造物”时代》

如果没有理解也没有关系,简单而言,合成生物学是一项技术,通过这项技术,人类可以将原先存在与自然中的物质充分分解,再重新组装成人类需要的新的物质/材料。

为什么值得关注?

至于这项技术为什么有机会解决人类食品缺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原理在于:

  1. 合成生物制造以可再生资料为原料,反应条件温和

    和现有的材料生产模式相比,这种制造方式会产生更少的副产品和三废,实现高效环保生产。

资料来源:《合成生物制造进展》张媛媛等;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合成生物学: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合成生物学》前沿论坛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1. 合成生物学有助于减少能耗、降低成本

    据OECD预测,到2030年35%的化学品及相关产品将通过生物技术制造。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估测,到2030工业生物技术每年将降低10亿至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合成生物学深度报告——未来已来,开启“造物”时代》

敏锐的资本市场快速捕捉到了这些信号。

根据CB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2019年为5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1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8%。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市场规模最大,食品和饮料、农业领域增长速度最快,2019年-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为64.6%和64.2%。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除去市场规模的潜在巨大增量,各国政府也有关注到这一领域,单以中国为例,2018年科技部按照国发〔2014〕64号文件要求,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人工合成生物创建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物质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水平提高、农业增产等重大需求,突破合成生物学的基本科学问题,构建几个实用性的重大人工生物体系,创新合成生物前沿技术,为促进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与经济绿色增长等做出重大科技支撑。

 之后也有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陆续发布:

资料来源:各省市政府网站,澎湃新闻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可以说,随着这项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突破,无论是学界、政府部门、商业主体还是投资机构,对于这项技术的关注都在与日俱增。

都有哪些应用场景?

据美国合成生物学媒体Synbiobeta,目前主要有5个应用领域与这项技术关联密切,分别为生物制药、碳循环、时装和面料、化妆品和香水、食品和食品配料

这其中便有两大领域和刚刚提到的芝诺科技有关,芝诺科技的主要产品方向包括母乳低聚糖(HMO)以及新型微生物色素

前者于2017年被欧盟批准进入新食品资源目录,此后被欧美各国作为添加剂用于婴儿配方奶粉中。根据美国联合市场机构报告,2020年美国母乳低聚糖市场的行业产值达到1.3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3亿美元。在中国,母乳低聚糖作为添加剂,尚未得到农业部和卫建委的批准,不过根据各方消息,国内政策落地也只是时间问题。

2021年10月,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经对母乳低聚糖当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即2’-岩藻糖基乳糖)完成了安全性与必要性论证,并开始征集公众意见。各大国外企业也早已开始做好了母乳低聚糖在国内获批前的准备动作。目前,母乳低聚糖的关键技术主要垄断在帝斯曼、巴斯夫、陶氏-杜邦等欧美大型化工企业手中。

36氪首发 |「德默特」获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聚焦于合成生物学中的微藻基产品研发生产

而后者则被应用于纺织品印染领域,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低碳。在时尚行业与环保趋势深度绑定的背景下,服饰品牌如果能从关键技术上打好低碳环保这张硬牌,也是提升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合成生物学产品制造步骤可以看到,一共会包含原料选择、底盘细胞的选择和优化以及产品生产3个部分,其中底盘细胞选择和优化是最核心的一个步骤。 

资料来源:《化学品绿色制造核心技术——合成生物学》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而红杉中国投的微藻基产品研发生产商德默特则是通过微藻合成生物学技术,改变功能脂质、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的制造方式,从而达到替代传统石油化工、农业生产方式的效果,摆脱对后者的依赖。德默特创始人韩丹翔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

在微藻制造营养要素的过程中,团队面临着两个需要攻破的难点。首先,在过去,人类所需摄取的大豆蛋白、鱼油等多依赖于传统农业、渔业生产等途径。能否实现微藻蛋白及功能脂质的大规模、稳定持续的量产以及建立起成本优势等,是目前微藻生物技术的重点突破方向。其次,来源于藻类的蛋白质、功能脂质等原料,是否具备区别于其他来源于动物、植物的原材料的新功能,也需要被持续探究。

36氪首发 |「德默特」获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聚焦于合成生物学中的微藻基产品研发生产

如果说这两家公司尚处早期,那另一家合成生物材料生产制造商蓝晶微生物,则在2022年1月拿下8.7亿人民币的B3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元生资本、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领投。

另外一个更靠近大众消费也是近两年争议与热度共存的新兴品类人造肉,也非常依赖于这项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美国植物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其主营产品人造肉便是基于DNA合成、DNA组装、遗传元件库建设以及基因线路设计来改造优化巴斯德毕赤酵母菌种,将其生产的大豆血红蛋白添加到人造肉饼中改善汉堡风味。

图片来源:unsplash

回看食品饮料领域,在应用层面,除了技术赋能型公司作为整个产业的上游值得被关注,那些采用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的消费品牌,一方面作为先吃螃蟹的人在搏一个机会,一方面也在用市场表现反馈给上游研发人士,共同挖掘更多消费应用场景。 

 


 

「投融资半月谈」是CBNData面向大消费领域推出的一档投融资观察栏目。

消费品牌作为上游生产制造和下游流通的关键节点,处在一张巨大且无形的产业网络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以消费品牌为核心,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透过关键投融资事件,看公司战略、看竞品动向、看技术驱动、看政策风向、看消费未来。

+11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