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逐渐庞大的Keep该如何被定义?
成立7年、8轮融资、4000万峰值月活跃用户,Keep的野心早已不满足于健身工具那么简单。在招股说明书中,keep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健身平台。
成立至今,Keep的业务板块从付费会员、线下健身房延伸到健身消费产品,边界不断拓展。
顶着运动科技第一股的名头,智能运动运营商、垂直电商、科技生活,这些关键词都被贴在了Keep身上。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数据,近三年,Keep的收入占比最大的是自有品牌产品,占比超50%。其他两项业务为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业务。
但实际上,体积逐渐庞大的Keep该如何被定义?他的对手是同样卖智能健身器材的小米、华为、百度,还是同样输出健身内容的平台们?
披着卖货外衣的健身内容平台?
Keep看似在多元化,但实际上,无论Keep如何变化,垂直健身内容社区的基本面依然没有变。
从业务角度,Keep的收入分为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业务。令外界意外的是,从2019年到2021年9月,包括智能健身设备、健身装备、服饰和食品等在内的自有品牌产品,一直是Keep的最大收入来源,占比超50%。
而从健身消费品的整体赛道看,Keep的市场占有率也不低。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累计单车销售的商品交易总量计算,Keep智能单车的销量位居中国第一,Keep瑜伽垫的市场份额也达到14.9%。
但实际上,自有品牌产品的毛利率并不高。
尽管Keep布局健身产品较早,但尚未搭建自己的供应链,无论是单车、手环等智能健身产品,还是服饰、轻食,Keep目前都采取代工模式。这导致自有品牌产品这一板块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2019年、2020年自有品牌产品占期内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8.7%、36.7%。
而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尽管收入占比小,但毛利率远高于自有品牌产品。根据截至2021年9月底的数据,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的毛利率达到58.8%,自有品牌产品的毛利率仅为29.3%。
目前来看,Keep看似是一个靠卖货撑起来的企业,但真正赚钱的业务板块依然是靠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Keep目前并未透露出有自建供应链的打算。这种轻资产运营的模式便于Keep灵活调整,但也意味着成本压缩空间有限,外包供应商将很大程度上左右自有品牌产品的毛利率。
因此,对于Keep而言,能够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的内容,也会是决定后续股价走向的核心。
而从用户角度,Keep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PGC内容并且将内容结构化,能够让健身小白“傻瓜式”跟练。Keep自己在招股说明书也提到:“广泛、专业、个性化和持续更新迭代的内容库,是我们成功的核心。”
也正是靠着健身内容建立起的行业地位,Keep这一品牌进一步出圈,进而为旗下自有品牌产品获得关注。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在线健身内容为自有品牌产品带来流量,因为用户倾向于购买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如健身装备、服饰和食品,以提升他们在锻炼中的表现和体验。
谁在抢Keep的用户?
数据来源:飞瓜数据。
线上健身的故事能讲多久?
本文转载自Tech星球(ID:tech618),已获授权,版权归Tech星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