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热干面如何走出武汉?
从蔡明纬先生1930打出蔡林记热干面的招牌开始,热干面逐渐成为武汉的名小吃和地域代名词,以致于疫情期间外地人都在喊“热干面加油”。
历经90年的演变,武汉街头的热干面早已各有各有招式,有加红油的,有加卤水的,有加味精鸡精的,还有加牛肉和螃蟹脚的。
不过据蔡明纬的儿子蔡汉文接受媒体采访时(已去世)坚称,正宗的热干面只有一种做法。
按照正宗的做法,还真挺讲究的,仅和面一项:面粉中要加入食盐和碱,比例为250∶2∶1,碱使用前先化水存放一天,面条直径控制在1.5~1.6毫米之间。
“蔡林记”拥有百年老店的品牌使用权,从公私合营到国营再到改制民营,“蔡林记”的连锁发展也是一波三折,近十年才逐渐走上正轨,目前直营+加盟店全国近200家。
“蔡明纬”是由蔡汉文先生申请注册并授权使用的商标,可以说是另立山头,以加盟为主,目前全国近500家。
常青麦香园则是创始人李亚娟女士通过拜蔡汉文为师,而获得的蔡林记热干面第三代传人的身份后,才开始大规模招商加盟,目前全国1600多家衙,武汉市内就有1000家。
今年9月27日至11月14日,肯德基在全国门店供应热干面,每天限量600万份。从肯德基了解到,未来将在湖北、江西和广东深圳肯德基餐厅长期售卖热干面。
在郑州,近两年也先后出现了包括成碗热干面、拌调子热干面、布谷布谷热干面等多个品牌。
河南人刘侠威2016年从阿里巴巴公司辞职,回到郑州创办拌调子热干面和成碗热干面两大品牌。
创业5年,他目前在河南拥有150家热干面门店,并计划2023年旗下两大热干面品牌将在河南布局500家门店,之后再向省外扩张。
笔者认为,虽然热干面作为中国10大面食,知名度很高,但走出武汉仍有三大顽疾待完善解决:
1、供应链。
热干面属于碱面,在外地没有合适稳定的供应链配送,容易导致品质下降影响口味体验。
2、售价太低。
热干面一般是素面,所以售价较低,在武汉就3-5元/碗,导致营收上不来,门店盈利能力不足,这在成本高企的时代非常致命。
3、芝麻酱普适性不高。
武汉热干面不仅没有汤汁,而且还会加入芝麻酱进去,喜欢吃芝麻酱的人其实并不多,饮食习惯差异导致很多外地人不愿意吃芝麻酱,而热干面的灵魂便是芝麻酱。
作为最具国际化属性的面条,热干面需要跑出发展加速度
中国餐饮产业分析师王新磊坦言,做餐饮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饭馆,讲究手艺拼口味;一种是做公司,强调管理做品牌。做品牌市场上至少要有两至三家热干面大品牌,才能形成行业规模和竞争。
王新磊举例,把兰州拉面带向全国的不是甘肃兰州人,而是青海化隆人。但将兰州牛肉面带入资本市场的,是来自上海的新式兰州牛肉面品牌。
王新磊通过对餐饮行业的多年观察判断,餐饮产品上的创新多是从非核心区域开始,情怀往往会制约创新。
“无论是青海人还是上海人,在牛肉面上他们比兰州本地人更敢于创新,没有兰州人对口味的束缚。热干面也一样,要想走出武汉,就不能只让武汉人认可。”
湖北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杜汉武建议,武汉市场上的热干面品牌已经拥有十几年甚至近百年沉淀,但相对缺乏时代感。
如何让品牌年轻化,影响武汉之外的年轻人,是我们需要向“陈香贵兰州牛肉面”们学习的内容。
“要把热干面门店开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要让它经得起更强的消费力群体检验,根据顾客意见优化产品”。杜汉武认为,外地品牌入局热干面产业是好事,可通过外力助推武汉热干面企业发展。
作为武汉本土企业,更不能故步自封,要有把热干面带向全国的目标。产品品类上,要敢于创新、追求多元,而不只是被武汉市场肯定。
今年4月,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武汉热干面产业分会正式揭牌。武汉热干面产业分会秘书长王学东说,产业分会成立后拟定了《“武汉热干面”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其中提到,力争在2025年按照500亿产业发展目标,培育1—2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武汉热干面”生产企业;建设1—2个功能完善、上下游产业齐全的“武汉热干面”产业园;研究制定“武汉热干面”行业标准,打造“武汉热干面”公共品牌。
为了加速发展,方便热干面登上舞台。目前市面上方便热干面分两种:一种是直面式,以“蔡林记”品牌为代表,像筒子面一样,需要开水煮6分钟左右捞起,放入调味包;
另一种是波纹面饼,以“大汉口”为代表,开水泡3分钟就行,煮的话口感更好。调味包一般有芝麻酱包和酱油包,还有一包干葱萝卜丁和一包辣椒油,有的品牌还会提供一包酸豆角(豇豆)。
在刘侠威看来,热干面是中国最具有国际化属性的面条种类,“意大利面和热干面形似,意大利面用黑胡椒酱调味,热干面用芝麻酱调味”。
刘侠威透露,创业之初就打算把热干面带出国门,“走出去的口号都想好了,就叫‘来自中国的意大利面’”。他认为,因和意大利面形似,热干面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
王学东建议,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武汉热干面日”、建立热干面博物馆等形式宣传武汉热干面文化,讲好“一碗热干面的故事”。
杜汉武认为,武汉本土品牌要抓紧时间补齐短板。在产品、品牌、团队上打出一套组合拳,跑出热干面发展加速度。
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热干面能否成餐饮界的下个网红?
如今,蔡林记电商销售如火如荼,大汉口公司向肯德基提供鲜面,常青麦香园也在加速布局全国市场,老汉口热干面研发了系列湖北特色美食,但要走的路都还很长。
本文转载自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已获授权,版权归零售商业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