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部分7-11取消全天营业,国内便利店需要坚持24h吗?

便利店到底还需要24小时营业吗?

零售商业评论2019年10月24日

10月23日,便利店业态有一则重磅消息。

711部分门店开始实行非24小时营业。这对于所有连锁便利店品牌来说,是个不得不正视和重新思考的运营问题。

那么,便利店到底还需要24小时营业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以及在国内市场便利店可能出现的新局面。

711实行短时营业 回归还是顺应市场

我们知道,711一直是便利店业态标杆一样的存在。24H营业也是其经营的关键所在。日本的7-11,约2.1万家店铺,实行24小时营业的店铺占比96%,除了办公楼等地点,原则上坚持全天候营业。

但在10月21日,日本711宣布,从11月1日起日本8家店铺将正式不再24小时营业。今后实施此模式的门店数量还会增加。什么原因呢?劳动力短缺、最低工资上升,以及深夜销售额较少都是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夜间消费力与人力成本不平衡所导致。

其实不止711,另一便利店巨头全家也早已试行短时营业。罗森允许签订非24小时营业的合同,截至本月1日,有98家店铺已实施短时营业。

那么关键性的问题来了:便利店需要24小时营业吗?

24H,便利店的硬需求?

711为什么叫711?就是因为最初他们定的营业时间是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才有了名字由来。而后才慢慢发展成了24小时便利店。就是依靠这样的全天候经营,便利店一度成了城市深夜的港湾。

但现在慢慢又发展回去了,这个是回归?还是向市场妥协。

我们相信,任何这种关键性的运营举措,一定是出于外部市场环境而转变的,任何灵活的企业也不可能是靠一种经营思维一种做下去的。这里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有3点考虑,也是关键性的指标。

24小时后的“无人便利”

如果没有24小时,便利店还“便利”吗?

从满足便捷性来看,日本的便利店市场环境已经足够饱和,补充渠道的如无人售货机已经遍布全日本。给出的直接结论就是,711、全家等即使取消夜间营业,对消费者带来的“不便”影响并不会非常大。

我们先来看组数据:

目前全日本拥有近600万台左右的各种无人售货机,每年的销售额也达到6万多亿日元,平均大约25人就拥有一台无人售货机。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即使没有便利店的24小时营业,无人售货机像毛细血管一样已经渗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

从品类上来看,有人会担心无人售货机卖的品类,SKU不齐全等。目前来看,零食饮料是主力,但现在的无人售货机,可以说是很多品类都已经可以卖。如香烟、茶、啤酒、现煮热食、盒饭、水果蔬菜等。

夜间消费占比如何?

核心来看,还是24H便利店的夜间消费,在人工和销售上不成正比。目前来看,国内在人力成本还没到那么高,但往长远的看,很可能会步入711现在日本面临的局面,当然首先还是大城市,因为一线城市的成本高。

我们以国内市场为例,有媒体报道,某头部的便利店品牌,夜间销售只占全天销售的约15%。同时,也夜间的人力成本更高。比如7-11北京,一般每家店夜间要有2-3个员工在店,夜间班次的员工薪资会比白天高出10%。

但是365天+24小时,让单店除了人力之外,硬投入成本也非常高。

这是第二关键。

除了销售,夜间的工作在配送?

仍以711在国内市场为例。我们此前深夜12点后探访过数家711便利店,最忙碌的是配送。

所以这里要回过头来,看下711的配送体系。

711的自营物流,也是其“杀手锏”的一招。711的商品按照温度划分配送,比如暖温型(20℃),面包、饭食等食物,1日3次进行配送;微冷型(5℃),牛奶、生菜等,1日3次进行配送;恒温型(常温),罐头、饮料、日常用品等,1周7次配送;冷冻型(-20℃),冰淇淋等,一周3~7次进行配送。

商品分温度段共同配送,也带来了高效。但这样无仓库模式的便利店,使得配送频次密度非常高。

这么多的工作量,取消了深夜间的营业,店员和配送必须在营业时间段完成。这点上来看,分工好,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基于这些考虑。711在日本实行短时营业来看是可行。但是放在我们国内市场呢?24小时便利店会怎么发展?

中国便利店的新局

我们先看下国内便利店的现状。

1、国内便利店,城市市场渗透率不足25%。

2018年,中国零售业的变革继续加大,便利店行业不断注入新概念、新技术,再加上资本的助推,中国便利店行业继续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8年,便利店行业总计融资事件发生次数达190次。

2018年每一天、见福、today、邻几、便利蜂,好邻居等都获得资本加码。

从CFAA发布的《2019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来看,大多数便利店企业对于2019年的市场预期要高于去年。

同时有组值得注意的数据,2018年开展线上订单业务的门店占比72.5%;开展送货到家业务的门店占比60.5%;开展线上引流业务的门店占比68.0%。线上+线下要成为新的引领模式。

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已接近10万家,销售额达1300亿元人民币。且主要品牌在主要区域的占店总数已经超过总门店数的一半。而国内的农村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便利店的市场渗透率其实并不高,按照日本2336人/店的市场饱和度测算,中国便利店市场空间约有60万家,城市市场空间为34万家,对应目前已有的约9万多家店,渗透率不足25%。

2、国内24小时便利店仍是刚需。

正是基于以上,国内市场便利店渗透率还远远不够。所以便利店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24小时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我们来对比下一线城市,广州24小时便利店占比67.4%,上海61.8%,深圳45.8%,北京45.5%。

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24小时营业便利店的平均占更低。

3、无人便利或将爆发

此前,711和全家都有尝试无人便利店。但就市场而言,如果说相比无人便利店来说,无人售货机应该前景更好。无人售货机的市场在国内一直被低估。

我们先来看组数据:

日本目前自动售货机与人口比例大概1:25,算下来,也就是大约每25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台自动售货机。在美国的比例大概是1:60,但国内的比例目前是1:4500。

所有能装的东西都能装进了自动售卖机。例如,洗发水、沐浴露、咖喱饭、关东煮、章鱼小丸子以及一些XX杂志。

再回过头来看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约有90%的自助售货机管理主要由自助售货机运营商运营,其余10%自助售货机由饮料品牌商或者由某些使用者自行运营。全国性的运营商仅有10家左右:友宝、米源、银海之星、苏州乐美、广州富宏等。

可见,无人售货机在国内的市场还远未饱和。

这两年时间,也涌入了大批的参赛者。再加上此前无人货架转型过来的一批,可谓的热闹一堂。

但有三点仍是非常很受考验的。1、因为消费习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大多数人还没形成无人售货机购买产品的习惯。这个可能需要时间。2、无人售货机成本仍然居高,导致扩张缓慢。这点是完全比不上无人货架的。3、精细运营难度大。不同于门店的便利店,运营商和品牌商的利益链也是成败关键。这点可以参考日本、美国的无人售货机的运营模式。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便利店要不要做24小时营业,主要取决消费的大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国内,便利店的生态还处于早中期阶段,消费者夜间可选择替代的消费场景还没形成。所以24小时还将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那么,针对成熟的市场,可以灵活调配,比如医院、KTV、酒吧等夜间刚需的场所,又很需要24小时便利店。

 

本文转载自零售商业评论(ID:lssync),已获授权,版权归零售商业评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10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