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能够让消费者买单的,还是要归于对品牌和产品本身。
前有劳斯莱斯因网红视频而在社交网络中“被骂”,奔驰就“紧随其上”步了后尘。
众所周知,杨笠出圈很大的原因是曾在《脱口秀大会》上发表的“普信男”言论,虽然得到了不少女性网友的称赞,但也让一部分男性网友认为杨笠刻意丑化男性、制造性别对立话题,让其饱受争议。
随后,杨笠工作室发出了声明,大概意思是杨笠受邀参加某时尚媒体活动,视频是拍摄活动的宣传物料,杨笠与该品牌无任何商业合作。
这个关键点透出了其实杨笠和奔驰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代言关系。消息一出,网上炸开了锅,不少网友开始嘲讽此前吐槽的那一批人。
还有人站出来展示自己的爱车,力挺奔驰和杨笠,引起又一轮的讨论。
舆论的发酵让事件走向变得复杂,这些争议给品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通过时趣洞察引擎来看看奔驰在社交数据上的情况。
和杨笠一起拍摄同系列视频的有数位大咖明星,可最终让品牌登上热搜的却是杨笠,也从侧面验证了杨笠确实能够引发巨大社交关注度。
有报道称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奔驰40岁及以下用户群,女性贡献超男性,其中26-30岁销量贡献高达57.12%,31-35岁高达56.57%。就奔驰女性用户分布看,44.80%集中于26-35岁年龄段。
加上大众对代言有着很深的误解,无论是挚友、大使还是简单推广都被认定是代言。此次事件后面有解释道,双方不是代言关系而导致对品牌产生的正向情绪,也说明了为什么奔驰情感偏向还在安全的范围内。
从品牌方角度,奔驰对于杨笠的流量和话题度显然是非常看重的。虽然品牌都在避免“口水战”,但是不难发现引起争议是品牌做social的必经之路。如何能正确运用并产生好的效果,似乎成了品牌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怎样把杨笠用“好”?
很多品牌虽然看中了杨笠自身的流量光环,却忽视了话题不可控的公关风险给品牌带来的负面,这就要求品牌在营销之前需要对目标用户进行洞察。
在海澜之家、英特尔等品牌铤而走险的案例中,能看到这些品牌与杨笠合作的点是,想借助杨笠的流量带给品牌热度,通过杨笠自带的两性话题来获得部分女性消费群体的支持,进而吸引更多新用户。
但是结果也充分证明了男性消费者偏多的品牌不适合与杨笠合作,擦边球的行为只能让受众有抵触情绪。
同时在合作中,这些品牌没有充分注意到老用户的感受,保证传播调性符合老用户的期待,最终导致了品牌危机。
那到底有哪些品牌适合与杨笠合作?我们结合之前「韩一个同学」对杨笠的社交分析来看:
1.新消费品牌,打造品牌声量
许多新消费品牌,在大众印象中存在感较弱,吸引消费者眼球是这类品牌首要目标。
从“杨笠”在此次奔驰事件中的社交表现可以看出,杨笠在个人影响力上极具爆发性,且呈现“事件性峰值”,非常适合与新消费品牌合作制造“事件营销”,在广大用户群体中打造品牌声量。虽然会产生争议,但是跳出来可以为品牌带来关注度。
2.一线城市95后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品牌
当品牌受众与杨笠粉丝重合度较高时,合作相对会比较安全。
对于杨笠受众用户画像分析,其主要以年轻一代女性用户居多,同时在一线城市的女性用户群体中影响力非常突出,甚至可以影响消费决策。
既然杨笠不适合于男性为主要用户的品牌合作,相对应的符合杨笠粉丝调性的品牌就比较适配。
3.某个行业领域的后来者,打开品牌局面
和新消费品牌适合与杨笠合作类似,作为某个行业的后来者,最重要的是能在行业领头羊的影响下,尽可能地多占据市场份额。
也同样适合制造“事件营销”,在广大用户群体中打造品牌声量,并为之后品牌其他营销活动做好用户铺垫。
4.符合新女性价值观的品牌
对于品牌来说,通过合作人的态度输出可以树立品牌价值观。杨笠深受部分女性喜爱的原因,是她的脱口秀中讲到了新女性价值观,许多粉丝深受鼓励,而这些态度与品牌结合出现在认同这些观点的用户或潜在用户面前,会带来一些正向表现。
最后,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品牌营销的短期流量确实能够带来曝光度,但是最终能够让消费者买单的,还是要归于对品牌和产品本身。
本文转载自时趣研究院(ID: SocialTouch2020)已获授权,版权归时趣研究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