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智慧餐厅是为了真正将科技植入餐饮,起到效率化、规模化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很多智慧餐厅,都是营销概念大于实际用途。
探店:号称“首家”的吉野家智慧餐厅
该视频中,“全宇宙第一家吉野家智能餐厅”、“用餐流程智能化升级”、“首列黑科技智能火车”等字眼,传递了这是一家充满黑科技理念的智能餐厅,一时间引来同行的关注。
为此,内参君特意进行了探店走访。
该店位于北京“北苑路北”地铁站附近,相对较偏,周边以居民住宅为主。进入餐厅,内参君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环境非常整洁、明亮、简单。与以往门店不同,摆放的不再是传统四人桌椅,而是采用了吧台式的用餐环境,设置了20个座位,类似M形状。
顾客直接手机扫码点餐,后厨将配好的餐放在托盘,再放到小火车上面。按启动键后,小火车从厨房档口出发,开始了送餐旅程,送到指定顾客面前,顾客直接把餐端下来即可。
1.餐厅动线清晰,不需排队等餐。只需选好座位,扫码点餐,等待小火车送餐即可。
2.出餐快,用餐效率有所提升。吉野家本身是快餐模式,产品大部分是半成品,具有标准化特点,据说后厨采用了自助取饭机和自动洗碗机。
不过,内参君发现,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可能存在小火车送餐错误现象,顾客一旦下单完成,就不能更换其他位置,因为每个座位对应一个号码,后厨配餐时也是对号入座;容易出现送餐路线“拥堵”,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期,每个座位几乎坐满人,如果不及时把餐从小火车上拿下来,就会造成小火车拥堵;此外,在吧台轨道一层,不能放置任何东西,否则会阻碍小火车正常送餐行驶。
内参君总结:这家店虽被自封为吉野家智能餐厅,其实店里面没有明显的“酷炫黑科技”元素。不过在快餐品类,门店增加一些新鲜、科技感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让顾客的用餐体验变得更好,而且减少排队时间成本和餐厅的员工成本,继而提高用餐效率。这对于初次尝试餐厅智能化的吉野家来说,无论是噱头还是有心在做,本次尝试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复盘:那些年牛哄哄的智慧餐厅
早在2017年,德克士就在上海尝鲜开了第一家主打“无人自助式”餐厅,并表示,未来2300家德克士门店将从这家“无人餐厅”起步升级为“未来店”。
2018年,被很多人称为“智慧餐厅元年”。这一年初始,五芳斋智慧餐厅开业,落户杭州——没有服务员,没有菜单,没有送餐, 开业一个月,收获了一份营业额增长40%,人效翻三倍的成绩单;
年中,盒马鲜生首个机器人自动化餐厅落户上海,主推机器人炒菜、智能送餐等。将4000平米的门店一分为二,一半是货架,一半是餐厅。货架和餐厅的连接处,是一个类似物流仓库的透明玻璃房。里面一个自动机械臂,操控着从货架来的新鲜食材往厨房窗口输送;
海底捞创始人、董事长张勇曾表示:“当我们的厨房实现自动化,我们可以把现场管理的风险降到低。当厨房里的人进得很少的时候,老鼠也自然进得很少。”
总体来说,机器人餐厅大致经历了从“前厅无人”到“后厨无人”的升级过程,最早停留在功能性上,随后陆续增加体验感、互动感。由头部企业牵头,渐渐引领行业升级。
营销概念大于实际用途,智慧餐厅会走向何方?
自助收银、扫码点餐、小程序下单等可是算作最早期的餐厅智能化方式,随着数字化餐饮时期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不断加深,大多数餐厅都实现了这些初级功能。
不过,从“智能化”到正儿八经的智慧餐厅,这其中跨度还很大。
从长远来看,智慧餐厅是为了真正将科技植入餐饮,起到效率化、规模化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很多智慧餐厅,都是营销概念大于实际用途。
海底捞、碧桂园可以斥资上亿,其背后有多年积攒的实力做支撑,可纵观国内的中小型餐饮,有几个有底气继续”大手笔“呢?
智慧餐厅会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转载自餐饮老板内参(ID:cylbnc),已获授权,版权归餐饮老板内参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