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月酒水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年轻消费者的调查里,年轻人关注的点是“喝得开心”“味道好”,最不在意的是“酒的档次”。
上次出门坐火车卧铺感慨时代变了,几个年轻女孩围坐在一起聊天,一边喝着威士忌兑雪碧。
从前火车小桌板从来都是被大爷们霸占的苍蝇馆子,用牛栏山配烧鸡度过漫长旅途,“谈酒色变”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
现在和闺蜜逛街都不喝奶茶了,手里拿着一罐三得利白桃气泡酒,几口下肚她说比喜茶解渴,毕竟喜茶奈雪也都推出过带酒精果茶以顺应大潮。自从去年被她的酒气感染,现在每晚回家喝杯朗姆泡荔枝,比做大保健还舒坦。
女生吨吨吨,喝出一个新风口。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曾经是中老年男性用户占主导的酒水市场开始发生巨变,天猫618开门红,低度酒销量直接起飞。果酒同比去年增长了130%,夏天流行的苏打酒,更是同比增长了1000%以上。
所以从什么时候开始,冒出这么多“女酒鬼”了?
“微醺的时候最真实,醉了就真成傻X了”
倒就完事了的简易操作激发起无数少女体内的调酒师之魂。柠檬茶配伏特加是简易版长岛冰茶;把百利甜倒进旺仔牛奶里,这是成年人的专属奶嘴;王老吉配野格中西结合,既能去火解暑又能助兴蹦迪,是朋克养生的集大成者。
在橙色软件搜索“便利店调酒”,组合套餐多到眼花缭乱,款款都是爆款。
调酒成本低,用甜甜的饮料牛奶中和酒精完全满足“好喝”的刚需。这股风不是空穴来风,“小甜酒”早就注入当代都市丽人的DNA。
不知道喝什么酒就去豆瓣“酒鬼种草拔草基地”找灵感,8万多个小组成员在这里举杯邀明月。虽然自诩酒鬼,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微醺的时候最真实,醉了就真成傻X了。”
发现了吗,喝点小甜酒越来越成为刚需。中年人的社交玩具是茅台,小甜酒则是年轻人打开心房的钥匙。下班和几个女同事们去清吧喝酒比什么团建都有用,既不会嗨过头有损形象,又能把气氛烘托到位。专门点酒单里奇奇怪怪的名字,直到喝了花臂老板调的接骨木,才算找到梦中情酒。
喝酒不一定去酒吧,我有个朋友完全是酒精小白,自从搬来喜欢调酒的新室友之后就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而对于每天办公室里最后一个关灯走的加班狗来说,遇到一个不是那么忙的晚上早点回家,点上香薰打开落地灯,喝一杯带气泡的小甜酒就才是最大的福报。在碎片的时间里玩史莱姆和喝杯不会醉的酒,相当于做一次心灵马杀鸡。
于是当今社会人手一瓶小甜酒,打开社交平台各大美食甚至美妆博主都开始安利“女生酒”。理论上来说酒精度低于15%的就属于低度酒,通常是甜味突出或者无糖的气泡酒,果味居多。资本跪下来求年轻人喝白酒,但年轻人头也不回地选择喝低度。
根据天猫数据,低度潮饮的主要客群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女性,新锐白领、精致妈妈、资深中产和Z世代构成了低度酒消费的主力军。喝酒就像喝可乐一样变成生活常态,就像一个妹子在酒鬼基地说的“周五不喝酒,人生路白走”。
低度酒的风,谁吹起来的?
不管白的红的既要求你要有个好舌头负责鉴赏,最好资产雄厚。它们再怎样接地气,都不如低度酒本身就是地气。冒着气泡、带点颜色、酸酸甜甜的小甜酒是进阶版奶茶和饮料。在对月酒水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年轻消费者的调查里,年轻人关注的点是“喝得开心”“味道好”,最不在意的是“酒的档次”。
更何况喝酒是一个成熟社会人的标志和特权,比起喝纯糖饮料,低度酒口感更丰富还兼具气氛组功能。
好喝也就罢了,它们还好看。谷雨曾整理社交平台数据发现低度酒吸引人的三大关键词:颜值、少女心和仪式感。买酒一半是因为瓶子,颜值高的可以拍出50张ins风。甚至可以作为花瓶循环利用。
低度酒的出现给酒罐子们一道曙光,“喝酒会有心理负担,但是三四度的小甜酒就没有,氛围到位了,不上头不断片,稍微留点状态就挺好。”
最重要的是喝低度酒能获得安全范围内的“微醺快感”。低度酒并不是个新鲜玩意,比如最受欢迎的梅子酒、米酒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女生爱喝低度酒应该说是继承了中华传统基因,文青女鼻祖李清照姐姐没事儿就爱喝两盅,然后诗兴大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统的酒文化更多是指小酒怡情后的微醺状态,酒局文化则是烈酒主场。这也是为啥年轻人对白酒嗤之以鼻,宁可喝几十块钱小甜酒的原因之一。
《2019年白酒行业数字化发展洞察报告》显示,42%的年轻人因应酬或者融入群体而喝白酒,35%陪长辈喝,31%的人是为了活跃气氛而喝。毕竟在传统观念里,白酒文化象征着某种权力秩序,而且是掌握在年长者手里的权力和规则。
因为拼酒被送进ICU的新闻太多了。前有“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后有五粮液旗下公司销售员酒后身亡登上热搜,评论区吐槽被迫陪酒、被劝酒的相似经历。
低度酒的消费场景不太一样,不限跟谁喝在哪喝,不为“应酬”和“助兴”,主要取决于喝的人到底想不想喝。所以低度酒通常被赋予了享受自我的内涵,这也是年轻人对酒局文化的抵抗。
三得利的微醺酒曾请来前日本性感女神泽尻绘里香打广告,她穿着家居服噗呲打开一罐三得利,嘴里唱着:孤身一人~不必害怕~做个美梦~生活下去~ 没人不心向往之。
日本三得利耳熟能详,但最早进入国内的低度酒是冰锐,1997年冰锐主打即饮场景,成为酒吧、KTV常驻嘉宾。2012年冰锐出现在《爱情公寓》的背景板里,于是打开了销量。
自从2009年三得利推出微醺酒“和乐怡”系列之后就占据了日本40%的预调酒市场。三得利站在了风口上,因为在整个酒水市场都疲软的日本,预调酒是唯一实现12年增长的品类。
三得利把自己活成了日本土特产,因为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区推出限定款,并对应不同的饮用场景,每一款新品都能激发起消费者的收集癖,是日本旅游跟白雪恋人齐名的代购必备。2018年和乐怡终于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眼馋三得利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再对比中国的体量,各大品牌纷纷下海掘金。酒类行业,素有渠道定生死的“魔咒”,对新品牌来说线下渠道就是块“烫手山芋”,要跟那些商超里的老牌、便利店的日系巨头抢地盘成本太高了,没有70%的毛利根本活不下去。电商却恰好可以破解这一困境。于是,这一波甜酒创业者的阵地,开始转移到天猫上来。
比如2020年贝瑞甜心获得了经纬中国数千万的A轮,凭借着“0添加、0勾兑、纯水果酿造”的标签,主打健康卖点的小甜酒切中年轻人的诉求,前段时间还推出了麻辣香锅口味,给自己造热度。“梅见”在李佳琦直播间20万瓶销售一空,618又登上天猫果酒类的榜单第一。
低度酒还有多大想象力?
除此之外还要拼供应链能力,在行业内酒的度数越低毛利越低,低度酒行业是靠规模经济赚钱的。很多品牌花大把钱在营销上都要面临亏损问题,所以规模经济的壁垒之一就是把供应链能力搞上去,控制成本。
虽然道阻且长,相比岛国,国内的饮酒市场仍然是一片沃土。
根据2021天猫年货节期间的数据,配制酒和果酒的成交订单数同比2020年大涨近120%。天猫新品创新中心的《2020果酒创新趋势报告》指出,截止2020年11月,梅酒增幅为90%,预调鸡尾酒与果酒的增幅为50%。
另外天猫发起成立低度潮饮酒CEO俱乐部,帮助商家提升产品力、品牌力、运营力、组织力和资本力,为创业者们连接资源,助推行业发展。
中国的微醺市场还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大家都在向上探寻。
跟传统白酒相比,低度酒做的是人性生意。兰舟创始人说过“以前的酒讲究纯正,不讲好喝,饮用体验并不好。现在的酒就是要解决这些传统问题,保留酒精的愉悦感。
迫于无奈而喝的白酒是逆人性,没门槛、更好喝,更实惠的低度酒则是顺人性。就像人人都爱呼吁“三点饮茶”的大哥,“六点饮酒”属于打工人的觉醒。
就像一位热爱果酒的朋友说的:“觉得生活失控已久,微醺时刻,暂时抛开日复一日生活的束缚,可以完成一种可控的放纵。”
什么是好酒?喝完能取悦自我的,就是好酒。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