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渠道开拓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何在维持线上规模的同时,还能加大对线下门店的投入,是三只松鼠面临的食品安全之外的另一重考验。
近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关于2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通告显示,三只松鼠1批次开口松子产品过氧化值(以脂肪计)超标3.4倍。
对此,“三只松鼠”致歉并表示将进行整改。有行业专家称,过氧化值超标说明食品已变质,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而此前多次出现的食品质量问题和质量控制风险,让外界关注到三只松鼠“代工+品牌”模式背后的隐忧。
事实上,三只松鼠销售毛利率连续5年下滑,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从44.23亿元增至97.94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同期归母净利润仅从2.37亿元增至3.01亿元,增长幅度有限。
此外,公司2020年毛利率在同行中垫底。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代工模式存隐忧
招股书也显示,三只松鼠主要从事自有品牌休闲食品的研发、检测、分装及销售,而产品的加工生产则由供应商来完成。
据了解,三只松鼠所采用的贴牌代工模式是近年崛起的休闲零食企业普遍使用的经营方式,其好处是方便通过轻资产运营来实现快速成长,缺点是质量管控比较困难。
有从事零食生产的业内人士表示,“代工+品牌”的轻资产模式,有利于品牌快速铺货及向全品类进行渗透,但缺点也很明显。“质量安全是食品生产的生命线,品牌商很难对代工供应进行各个环节的有效管控,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三只松鼠也在公告中坦诚,“仍有可能因为上游供应商未能完全按照有关法规及公司的要求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未得到严格执行、生产和检测流程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虽然三只松鼠近年尝试和第三方共建工厂,通过联盟工厂、投资参股等方式加强对上游供应链的管控能力,但始终未能脱离“代工模式”。
针对外界对“代工模式”的质疑,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曾出面强调,“很多企业比如7-11都是采取代工模式,但在中国,一讲代工就有问题,不应该是这样的。”同时也表示,很多工厂本身还并没有三只松鼠管理的更好。
面临“增收不增利”
至于去年毛利率为何同比下滑?公司表示当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根据准则要求,与合同履约相关的运输费及包装费由原销售费用科目调整至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导致报告期内毛利率同比下降。
和同行公司横向对比来看,三只松鼠近百亿的营收规模虽然位居第一,但毛利率却垫底。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0年A股7家休闲零食企业的销售毛利率指标方面,三只松鼠的23.9%毛利率远远落后于盐津铺子、来伊份、甘源食品等40%-50%区间的毛利率,以及洽洽食品、良品铺子30%-40%区间范围的毛利率。
有食品行业分析师称,互联网红利的消失和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让过度依赖线上渠道的三只松鼠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逐渐恶化,进而吞噬毛利率水平。数据显示,2014年-2020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从2.34亿元增长至17.12亿元,增长超7倍。
毛利率持续下滑,导致三只松鼠多年“增收难增利”。
2016年到2020年的五年间,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从44.23亿元增至97.94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同期归母净利润仅从2.37亿元增至3.01亿元,增长有限。
可以看出,在三只松鼠营收翻倍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并不高。
与侧重线下渠道建设的良品铺子相比,2020年良品铺子营收78.94亿元,比三只松鼠少近20亿元,但其净利润达3.44亿元,比三只松鼠还多出4000万。
或许意识到线上渠道红利退去,流量成本走高以致获客难度加大,2020年三只松鼠开始发力线下渠道建设,布局了不少线下门店,但这部分的营收也只占到总营收的10%左右。
有观察人士表示,线下渠道开拓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何在维持线上规模的同时,还能加大对线下门店的投入,是三只松鼠面临的食品安全之外的另一重考验。
本文转载自雷达财经(ID:leidacj),已获授权,版权归雷达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