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舌440元/斤!打着“高端”旗号的小零食凭什么这么贵?

代工模式让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没有重资产方便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产品研发和设计,这些才是是核心竞争力。

橘总 Vista氢商业2021年4月19日
知乎曾经有人问:“你以为很便宜,其实很贵的东西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件平平无奇的白T恤,看到价签2000+依然镇定地告诉店员“我再看看”。

有人说是一斤街边五颜六色的切糕,小贩一边露出羞涩亲切的笑容,一边手起刀落能让你倾家荡产。

如果让我给一个最佳答案,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去逛良品铺子,已经竭力克制双手只挑了10样小零食,称重器蹦出的三位数那一刻,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凝滞了。

等等,我买的是零食还是钻石?

在良品铺子,人民币不值钱 

说到这里,编辑部同事点头如捣蒜,不能更同意了。还翻出几天前良品铺子的购物小票“买了一小兜,竟然花了我80多块!”
在接过店员热情送上的小筐时,总会被“随便挑”的鼓励蒙蔽心智,身处琳琅满目的零食大世界里,很容易大手大脚忘乎所以。

而且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对价格预期相当自信。无非是肉类海鲜,贵能贵到哪去呢?然后就被钻了人性弱点的空子。

小心翼翼挑选、战战兢兢买单,是每个在良品铺子吃过亏的人都有的心路历程(不差钱除外)。
那些以前逛超市从来不看单价、结账后从来不看小票的坏习惯,都在良品铺子遭到应有的惩罚。
“是我眼花了吗?陈皮梅饼168.9一斤吗,鸭舌439.8一斤吗?“(实际上是每公斤,那也不便宜)
良品铺子宇宙的经济体系和外面的世界并不兼容,明明昨天在超市买的卤鸭舌30块钱吃到饱;跨过良品铺子那道门,普普通通的食材,每斤单价都快赶上燕窝和鹅肝了。

你可以在这里可以体验通货膨胀,人民币能给你胀成韩元的购买力。

只要有一个人晒出良品铺子的零食,就像扔一颗石头在平静的水面,激起迷惑和愤慨的涟漪。面对5元两只、240元/斤的对虾,网友表现出无可奈何“好吃是好吃,就是心疼”。

但是面对20元一小袋的“没有蟹肉的蟹肉棒”和419元/千克的“日本扇贝的模拟品”,善良淳朴的消费者也坐不住了。

花着比真材实料还要贵的钱,却只能吃仿制品,还有王法吗?不好意思王法管不着,基于自愿买卖原则,哭着也要把没看单价就称重的良品铺子吃完。

把东西卖贵的理由很多,比如稀缺的食材,独特的配方,或者如奢侈品一般品牌力。

良品铺子的食材是不是珍贵稀有,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口味方面仁者见仁,好吃难吃的评价都有,但不至于米其林三星。就连良品铺子的贵,在大部分网友认知里,绝对不是买不起LV时的爱而不得,更多是疑惑和费解“凭什么啊?”

“毕竟人家是高端零食品牌,自然卖得贵一些。”

是的,2019年1月良品铺子正式宣布走“高端化”路线,看看两年来高端化是如何速成的?
第一,口号喊得响,气氛燥起来。凡是良品铺子出没的地方,一定要加上“高端”的前缀。虽然高端零食路线才走了2年,良品铺子在官网高调宣称“连续6年高端零食全国销售领先"。
第二,要想红,先整容2018年底撤掉了接地气的红帽小妹,换成红底白字的方块logo,向日企巨头美学看齐;深沉的红蓝撞色替换欢脱的橙色系,按照网友的说法,相当于把代言人从邻家小妹赵丽颖换成丹凤眼刘雯。
第三,跻身名流圈最多的时尚圈,邀请时尚芭莎的“客座教授”陈漫“抬咖位”给海味系列产品拍大片。不要嫌海味小零食卖得贵,那可是被陈女士的镜头开过光的。
第四,高端人士背书,代言过Buberry和LV的吴亦凡,从2019年1月7日开始出现在良品铺子的广告上,虽然脑补Kris Wu穿着高定、吃着皮皮虾和金针菇的样子仍然很突兀。
第五,高价产品来一套,2019年良品铺子推出大坚果、功能饼干、营养粉等高端产品395款,销售比重占到30%。
然后过了一年良品铺子成功上市,得到梦寐以求的称号“高端零食第一股”,市值超过200亿,当年的投资机构今日资本赚到了40倍利润。

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那么顺利。

但既然立下高标准的flag,外界对你的期待和要求自然会提高。作为“高端零食领军者”,在最近刚发布的2020财报里名不副实。

营收增速不如三只松鼠,而且标榜高端化也并没有让自己在零食界“鹤立鸡群”。良品铺子想要通过高端和对手拉开差距,一个重要指标是拼毛利,很可惜它的整体毛利并不高。

一方面维持高端人设和高速增长,投入大量营销成本;另一方面,毛利主要靠线下门店的50%以上维持,线上才不到30%,低于行业平均40%的水平。

不少买过良品铺子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啥在网上买的比门店便宜那么多?”

因为虽然良品铺子高举高打“高端化”,但为了抢占线上的零食市场,还是“打折促销”的办法最奏效。导致线上的毛利特别低,有门店的高毛利撑着,才不至于赔钱。

消费者会产生关于良品铺子两种截然相反的印象:

一个人在网上薅到了羊毛,觉得良品铺子经常促销打折,完全联想不到它奔走呼号的高端定位。

另一个偶尔在门店买零食,被良品铺子的恨天高物价吓到,打消二次消费的念头。

无论如何,总有人要为它的高端化梦想付账。

高端很好,良品不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叫顺应自然规律,无可厚非。
每个公司都有一个高端梦,雷军把小米造的车定位在10-30万中高端,大概不想走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之路;完美日记收购了卸妆界爱马仕EVE LOM,即使有种“王宝强迎娶巩俐”的违和感。
毕竟名媛们都知道用滑雪、烘焙、油画高端生活三件套,打造富贵人妻形象。

良品铺子有高端化的野心,很能理解。

一方面是大环境所迫,国内休闲零食市场普遍存在客单价低、受众五花八门、入行门槛低的情况,光天猫就有400多种零食品牌。

另一方面零食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和口味大差不差,基本家家都在卖肉脯、卤味、小饼干,去来伊份还是良品铺子?能影响决策的大概率是促销力度。

每当某个品牌推出新品类成为爆款零食,会引发全行业的跟风效仿。比如沃隆带火的“每日坚果”目前市面上大概有三百多家公司在生产。

所以零食界的玩家厮杀非常激烈,口味和体验带不能带来竞争力,只能通过“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大战抢人。
高端化,不仅可以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还有更高的溢价空间。
戴森做家电界的爱马仕,俘获中产们的心;钟薛高做雪糕界的劳斯莱斯,占领了梦龙的便利店地盘。
无论良品铺子离“零食界的劳力士”的距离还差多远,首先要把个人卫生问题处理干净。

上个月网友在良品铺子官网买到生蛆的鸡肉肠,图我就不放了怕影响大家午餐进食,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这个颅内生化武器。

出问题的鸡肉肠由湖北武功记食品有限公司代工生产。企查查数据显示,这家工厂去年因为违反食品安全法已经被罚。

生蛆鸡肉肠热搜下炸出不少受害者“收到从四川发货的良品铺子,打开之后发现像老鼠屎一样的东西”。
良品铺子并非第一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后院起火”。2017年在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安全监督抽检,良品铺子因为生产的原生腰果霉菌检出值超标被列黑名单。同一年,良品铺子委托加工生产的供应商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遭到罚款。
面对质量问题,良品铺子似乎很有“先见之明”,在招股书里声明:“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可避免的受限于农副产品原材料供应、供应商生产能力等因素影响”。

翻译一下:我可不敢保证供应商会出什么问题。

除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来伊份等属于“我们不生产零食,只是零食的搬运工。”国内供应链足够完善,企业不必耗时费力自建工厂。

代工模式让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没有重资产方便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产品研发和设计,这些是核心竞争力。

良品铺子在干嘛?出现供应商不靠谱、把关有疏漏的问题,良品铺子多次保证加强准入和监管。食品安全隐患持续多年,目前看来仍然未解决代工模式的弊端。

另一方面,找代工厂是为了节省采购原料和生产成本,让你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创造,良品铺子研发搞得怎么样呢?

有投入,但少得可怜。

2020年财报显示良品铺子的研发费用支出3371.7万,只占同期营收的0.43%。

纵向对比一下:2017到2019年良品铺子研发费用分别为5835万元、4146万元和2736.3万元,2020年研发投入还不如前几年多。

即使2020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之高,也不是花在开发新口味、新技术以及迭代经典产品上,主要原因是良品铺子进军儿童零食和健身零食,以拓宽高端品类的打击面。

但在健康化零食赛道已经涌现太多玩家了,无论是代餐零食还是0糖低脂的风靡,还是植物肉、植物奶等新概念,拿出“黑科技”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嗷,对了,生蛆的“低脂鸡肉肠”还是良品铺子主打健身高端零食线“良品飞扬”里的产品。

相比之下销售/营销费用连年攀升,仅2019年上半年销售投入占总营收的20.11%,除吴亦凡外良品铺子又签约迪丽热巴、王鸥。在推广投入上整个零食行业都卷得不行,2019年上半年包括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在内的五大头部企业的销售费已经达到30亿。

大家对食品最基本的需求无非两点,安全第一,好吃第二。小零食替代性太强,相比可乐只喝百事、炸鸡只吃肯德基,对很多人来说零食并非良品铺子不可,大品牌里反正还有三只松鼠、百草味、来伊份等着接盘。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护城河,一次卫生问题能挥发掉消费者的忠诚度。

更何况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在高端零食方面,我们的备胎可太多了:

海外零食早早就在国民心中植入“高端”标签。

日本零食无论是口味种类还是包装格调都自成一派,地位很难撼动。比如卡乐比把每袋100日元的"薯条三兄弟”做成长盛不衰的当家产品,围绕薯条开发出100多款口味,发明出披萨味、明太鱼子、奶酪烩饭味“日西结合”特色;

北海道专做糕点零食的LeTao开发出独家生奶油,花费3年时间研制冷冻保存和寄送技术,保证原汁原味地拓展非本地市场。把零食做出花的“匠人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抄作业。
国内从来不缺懂年轻人的新品牌,他们擅长通过不同社交平台进行种草和推广,而且能把品类划分得很细,切口小能集中火力干事。比如王饱饱专做代餐麦片,每日黑巧专攻低脂巧克力,王小卤做鸡爪起家。去年双十一新型代餐品牌ffit8凭借一款蛋白棒成为去年双十一”营养消化饼干”类目里的销量第一。
新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呈现出的产品设计、品牌调性更符合“高端”的想象。当然售价都不低,王小卤3个鸡爪28块、ffit8一根蛋白棒将近15元。

这些品牌很清楚一个逻辑“垂直细分意味着专业,专业才有可能高端,高端可以高价”。

更何况跟良品铺子抢地盘的不止零食品牌。喜茶、奈雪等奶茶店做过茶叶蛋、爆米花、酸奶等小吃的尝试;

海底捞在app商城上线休闲零食专区,售卖火锅坚果、益生菌坚果、麻辣牛肚等零食。餐饮巨头们早就把触手伸向零食领域,而且借助自身已有的品牌优势,开发有特色的的产品,瓜分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样的比较,并非拉踩良品铺子。高端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是存在的,消费者想要满足更刁钻的味蕾,也心甘情愿为口感体验买单。

很遗憾,有无数博大精深的中华风味等待开采、背靠世界最强供应链、站在消费升级风口,良品铺子甚至都还没做到最基本的品控,“高端”两字实在不敢恭维。

良品铺子很讨巧,是一流高效的包装大师。

日本最受欢迎的零食品牌卡乐比的会长松本晃曾对“聪明的中国企”有过这样的点评:

“中国企业很聪明,如果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了,会想办法改变的;

之所以没变,是因为还会有人买它的商品。”

不过对那些花了高价却吃个寂寞、甚至被生蛆留下阴影的消费者来说,上面的评价太温柔了。

还是那英老师吐槽到位:

 

 

本文转载自Vista氢商业(ID:AhGirlsDaily),已获授权,版权归Vista氢商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13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CBNData-ad
相关推荐

订阅CBNData数据月报

涵盖20+研究机构精华内容,每月为你整理全网最有价值的大数据报告。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