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跨界做盲盒只是 Z 世代追逐新鲜感的社交货币,还是一个被低估的新细分市场?
来源:Vogue Business
泡泡玛特上市让盲盒在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当投资界还在为这种模式的可持续与否争执时,商家们早就瞄准了盲盒背后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新玩法,尤其是与盲盒用户画像高度重合的美妆品牌。
低情商叫 “蹭热度”,高情商叫 “盲盒跨界”。初级玩家主要靠与大 IP 做联名限定玩偶激发收藏欲,中级玩家们则复兴了盲盒中的 “福袋” 玩法,低价销售美妆大礼包 “ 收割” 全体女生,更有创业者借鉴欧美的订阅服务,把美妆盲盒做成了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
美妆跨界做盲盒只是 Z 世代追逐新鲜感的社交货币,还是一个被低估的新细分市场?
15 块的大牌口红盲盒,薅羊毛的 “新姿势”
没有女生能抵挡住口红的诱惑。深谙此理的丝芙兰就在去年推出了一款限定唇膏盲盒,混装 Dior、纪梵希、娇兰等大牌口红与丝芙兰唇釉中的任意两只,尽管色号不确定,抽中概率也未知,但 15 元的超低价依然在年轻女孩群体中掀起购买热。
23 岁的小红书潮玩博主 @豆包&奥利奥 就是其中之一。她既不是丝芙兰的会员,也很少在其店内购物,当时看到这个活动就火速下了一单,“朋友把链接发到群里我就买了,不过需要邀请 5 位好友进入小程序 ‘助力’,而且只能在这里买。”
豆包的手气足够好,她在录制的开箱视频中开出了一直想买的纪梵希禁忌之吻和 3CE 玫瑰色唇膏,引得评论区纷纷投来羡慕的眼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在小红书 #丝芙兰口红盲盒# 标签下,拿到国货玛丽黛雅和丝芙兰自有品牌的居多,有的用户甚至连买三次才中了一只雅诗兰黛。
不过豆包解释称每个 ID 只有一次购买机会,再结合限制购买时间与渠道的规则来看,唇膏盲盒显然是丝芙兰为其小程序引流的 “诱饵”。但女性消费者们似乎并不在意,这种在未知惊喜中薅羊毛的快乐确实戳中了她们的喜好,直到最近还有人在她的视频下留言问怎么买。
尝到了盲盒甜头的丝芙兰开始频频发力,相继推出公开发售的 99 元美力盲盒、199 元七夕新型限定盲盒,以及面向会员的 15 元资生堂新春盲盒、满赠牛年限定礼盒。前一种是正装产品,后者则为试用的小样礼盒,它们的共同点是盒内产品已知,组合方式随机,且实际拿到手的商品总价值大于总售价。因此,美妆盲盒最大的卖点,就是盲盒游戏中的不确定性规则。
这种未知和新鲜感无疑是网络传播的绝佳素材, “盲盒挑战” 成了开箱视频系列中又一个吸睛热点。小红书上的 “美妆盲盒” 相关笔记高达 5 万+,且这种一视同仁的不确定性给了素人 “出圈” 的机会,盲盒开箱的热门帖子不再由 KOL 刷屏霸占,无形中也鼓励了更多普通消费者加入 “开箱” 大军。
在开了数个盲盒之后,美妆博主 @是皮哥_Piggg 认为这依然是一种风险与惊喜并存的产品,“价格上比单买划算很多,也有机会认识到一些小众牌子。不值得买的理由也显而易见,浪费、不合适、不喜欢。” 豆包也表示自己虽然喜爱潮玩,但平时化妆品买的已经够多了,不会轻易为美妆盲盒掏腰包
正因为需要上脸使用,美妆产品做盲盒不能只是照搬潮玩们通过满足童心来 “割韭菜” 的做法。
盲盒营销花样百出,商家各自 “心怀鬼胎”
如果说潮玩盲盒的本质与日本 “扭蛋机” 无异,那么美妆盲盒更像是明治末年的 “福袋” 复兴。当地商家会在元旦前后,将多件商品装入布袋或纸盒中进行搭配销售。
这种营销旧套路能在当下卷土重来,正是因为好奇与贪利是现代社会永恒的消费心理,而福袋恰好是二者的结合。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把前者称为 “潘多拉效应”,在他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冒着被电击的风险也想搞清楚红蓝圆珠笔的放电规律。
在对未知的探险欲层面上,福袋与盲盒的购买动机相同;到了第二层规则设定上,盲盒会给出隐藏款抽取概率来激发人性的收藏欲,福袋则只会透露盒内商品总价值,通常是售价的 3 - 4 倍,它的 “上瘾性” 在于盒内有多件东西保底,这意味着你可能开出自己都不喜欢的产品,但你一定不会亏。
“没有固定标准,具体是几倍取决于参与的品牌和库存数量,” 在国内从事化妆品大代理多年的 Echo Yang 说道,“不止是便宜,美妆盲盒还考验商品的组合内容是不是足够吸引人,装入大牌和爆款常常是 ‘钩子’,货源丰富的渠道商肯定是主力。”
“肯定会有一些 ‘清库存’ 的打算,” Yang 补充道,这种未知概率的游戏自然为滞销品 “重获新生“ 提供了捷径,她也指出要视具体产品来定,“如果装的是新品,那一定是品牌主动联系渠道的,对品牌来说盒子的本质是广告,渠道商一般会向入选品牌收取费用。”
当然,如果品牌推广新品时想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也有两种 “蹭” 盲盒热度的方式:一是 IP 联名营销,二是与所属集团 “抱团取暖”。对于第一类跨界,乐艺旗下潮玩品牌 MADology 主理人 Shelly Ren 持乐观态度,“盲盒受众以年轻女性为主,与时尚美妆类品牌有非常重合的客群,联名是一种共赢的方式。”
因上市自带媒体热度的泡泡玛特是去年以来的 “联名大户”,其合作对象包括 Innisfree、小奥汀、旁氏、Za 姬芮等化妆品牌,通过 “定制产品包装 + 限定款玩偶” 的组合,既让盲盒爱好者获得了 “买一得二” 的满足,也为没入手过盲盒的消费者制造了新鲜感。兰蔻则与表情包 emoji 推出带有娃娃头瓶盖的限定粉水礼盒,以 “旧瓶装新酒” 的方式,让这一经典款再次实现 4 万+ 的畅销魔力。
订阅盒子,美妆界的 “泡泡玛特”
当美妆盲盒成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就成了另一种商业模式。
2010 年前后,由 Target、沃尔玛、亚马逊等美国零售集团牵头推出的 “订阅盒子”(subscription box)服务开始迅速席卷欧美市场,用户只要按月或季度缴费,就会收到包含多件未知商品的主题盒子,覆盖美妆、母婴、宠物等多元种类。Fast Company 数据显示,美国的订阅盒子在 2018 年底以 40% 的增长率达到了 3500 种,且将近 47% 的品牌都是 2017 年后出现的。
其中,美容网站和杂志作为更懂产品的专家成为了美妆盒子的 “鼻祖”。2012 年,美妆杂志《Allure》推出 15 美元 1 个月的精选盒子,由美妆博主与编辑联合选品;以 YouTube 为宣传阵地的 Glam Bag 则精准定位彩妆产品,靠与视频博主共创内容吸引了超 200 万付费用户,年营业额突破 3 亿美元。类似还有主打护肤的 Birchbox,cosme 网站旗下 bloombox、法国订阅量最大的 My little box 等。
据化妆品观察网统计,2018 年来先后有粉试盒子、JUSTBOX、晶喜盒子、疯狂美妆盲、超级鲤盒试水这一模式,月费在 150 - 199 元之间。最早涉足美妆盲盒的粉试盒子创始人 Xiaotong Liu 此前就是订阅盒子的用户,而海外品牌不适应国人肤质且购买繁琐成了她的创业契机,“国内难做起来是因为推广成本高,不过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有自己的审美也更注重体验,对新品牌的接受度也更高。“
成立于 2020 年的 Boxmag 则主打主题盒子的概念,聚焦喜爱国货的 90 后,其负责人 Eva Liu 向 Vogue Business 讲述了目前的运作流程为:“策划主题 - 确定品类和典型单品 - 选品和试用 - 实物入仓 - 上架和宣发 - 物流配送。我们的主要选品方向是精品国货及国外小众精品,产品方面带有一定新鲜感的新品、颜值和品质达标、符合当期主题。”
对于订阅盲盒在中国的发展,Liu 并不认同只要复制国外成熟模式即可,如何在不确定与确定之间寻找真正能够吸引用户的点,是盲盒本土化的难点所在。“完全确定会缺少惊喜感,完全不确定的订阅制又不符合 boxmag 的定位,因为主题盒子本质上是营销,而非通过盒子本身的销售盈利,” 她总结道。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