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正在成为让年轻人感到焦虑的重要因素。而在身高焦虑蔓延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不足的身高。
身高似乎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焦虑的源头。
在虎扑上,JRs以“身高”为关键词的发帖数已经超过了8000条,单帖最高浏览量更是超过110万。这其中,由“身高”引发的讨论已经衍生出许多经典的段子,成为了步行街文化的最好名片。
而在知乎上,身高相关的讨论不仅有女性视角对于男性身高的评价,也存在男性视角对于女性身高的讨论
例如在淘宝上,我们搜索增高产品,排在前面的数十个“增高钙片”在最近30天里,多的付款人数有数万,即使是少的也有数千人的付款记录。
在京东平台上,这样的产品通常有数万或者数十万的评价;而同属京东的京喜平台上,同类产品的销量则更为可观,在搜索排名靠前的“增高药”产品中,销量基本都在数万或者十多万左右,多的甚至能达到20多万。
而在拼多多上,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相关产品的价格低则三四十,同时拼单成功的人数也是直线上升,大多都以10W+起步。
但,真的有用吗?
难以证伪的“增高药”
虽然市场上宣称能够 “增高”的产品有很多,如各种的内服保健品和外用的辅助医疗器械,但最受人们欢迎的,其实还是那些在药店、或者电商平台上就能随意买到的“增高药”。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增高药”是一种毫无疑问的智商税,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被称为智商税的东西,现在仍然被许多人视为长高的希望。原因就在于,“增高药”这种东西,真的很难证伪。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按照最普遍的说法,一个人能否能够继续长高,关键在于这个人的骨垢线是否闭合。但这个关键因素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龄、或者时间限制。它因人而异,有的人18岁就不再生长,而有的人却可以在二十三四岁仍然长高。
与人体生长发育时间的不确定相同,市场上那些流传最广的“增高药”也没有明确的年龄和适宜人群的限制。这也就导致了不同年龄的人,不管是否具有长高的条件,他们都在服用这种不知效果的产品。
相反,对于那些骨垢线已经闭合的人来说,虽然你吃了这个“药”没有效果,但前面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在前,再加上“增高药”的成分中,确实存在一些诸如钙铁锌硒维生素之类的有助于的生长发育的东西,所以你也很难说清楚,这究竟是药物的无效,还是自己的身体素质异于常人。
但即使这些产品的效果难以论证,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找到一些线索。
例如,几乎所有的“增高药”在宣传包装,或者商品详情页中都着重介绍自己获得了多少权威的专业认证,并配上“国食健字认证”和“药监局认证促进生长发育”的字样。
而还有一些产品,为了增加自己的高级感,并且让自己与国际社会接轨。他们还会用看不清字样的外文证书,标明德国食品认证标准、联邦环境安全认证、国际卫生认证标准等字样以标榜自己是经过权威认证的,值得信赖的产品。
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具有国际背景的专业认证,真的能保证这些产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吗?答案却是未必。
而据我们了解,这个来自德国医药中心的PZN码,是指经德国联邦药品与医疗用品研究所(BfArM)批准,由德国医药产品信息中心(IFA)颁发,仅在药品、保健品、婴幼儿奶粉,以及部分药妆产品包装上印刷的一种编码。
看起来似乎确实挺高大上,但当我们到德国药监局官网并在搜索框内输入这串编码时,看到的产品名称与产品外包装同淘宝官网上所展示的图片,不能说是完全一样,可以说是毫不相关
但实际上,这些证书不仅看不清楚,而且许多证书都无从查证。例如、联邦环境安全认证并没有指明是哪个联邦,美国是联邦、俄罗斯也是联邦,甚至巴基斯坦也是联邦。
退一步讲,即使存在这样一个联邦,那一个“增高药”又和环境有什么关系?而至于国际卫生认证标准,我们搜之后更是发现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标准,更别提成分无添加之类的认证了。
所以说,对于商家而言,他们肯定也知道这些东西经不起推敲。他们将这些所谓“认证”放在台面上,其实就是摸准了消费者看到国外的认证就会对这个产品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产生信赖,从而促进销量。
但实际上,我们即使不提这些所谓“证书”的真实性,即使假设它们都是真的,从这些证书的名字上我们也能看出,它们只是这个行业里最最基础的入门条件。这就像罗翔老师曾在一期视频中提到的那样:法律只是对一个人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人标榜自己遵纪守法,那这个人也完全有可能是个人渣。
所以说,对于这些用所谓“专业”的证书标榜自己的产品,具体效果如何?显然也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买单,为了万分之一的概率
宣传上的这点小心思,想要拆穿并不难;甚至很多人也知道购买“增高药”几乎就等于缴纳智商税。但即使如此,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购买“增高药”的消费者也仍然络绎不绝。
但既然道理如此清晰,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跳进这个圈子?难道真的是因为钱多了没地方花吗?答案当然也不是。
在知乎上,我们看到很多关于为什么要购买增高产品的讨论。
例如,在激烈的婚恋市场上,身高越来越成为限制性条件之一,将许多“矮个子”挡在了门外。例如,在豆瓣的各种相亲贴中我们可以看到,身高不仅成为寻找配偶的一种刚性要求,也已经成为个人自我介绍吸引别人的加分项。
而除了婚恋市场之外,身高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时时刻刻让人们产生焦虑。例如,只有167cm的小刚就告诉我们,作为男生,167的身高时常让他感到自卑。在他看来,除了面对女孩儿之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社交中,矮个子通常都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小刚说,从小时候开始,他就能感受到身高对他的不友好,这就像长得丑的人总会更容易感受到社会的恶意一样。“我从小就能感受到,长得高的学生更容易被同学们亲近、被老师关注。”“工作后,在职场里长得高的人缘总不会差、也更容易得到领导的信赖和发展的机会。
无法否认,在很多场景中,身高总是会和“自卑”“在意”“嫌弃”“歧视”之类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语词联系在一起,给人们带来强大的压力,以至于有的人甚至不惜冒着高风险“断骨增高”
而我以咨询增高钙片为由,也曾私信了一位知友。她今年17岁,购买过两款产品。问及效果时,她告诉我们“没有长高,我感觉没什么用,都是智商税,别吃的好,还贵。”
不过,虽然在对话中,她将长高钙片这类产品设定为了“智商税”产品,但是在聊天过程中她还是不免会重抱希望地问我,用过哪些产品?又是否有效?
显而易见,当身高的压力变成一种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头顶时,人们更愿意抱着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前赴后继地去尝试,然后想着“万一呢?
谁在赚钱?
既然有这么多人在为了一个“万一”的可能一掷千金,那又是谁在背后将这些钱收入囊中呢?
有的人则是本身带有长高需求,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种草平台搜索相关的产品。比如,一位购买过多款增高产品的知友告诉我,她主要是在小红书上看帖子种草的,什么EX、洛施娅、澳洲bio、水珠儿,上面有很多这样的安利。
我随机点开一篇3000+的笔记,评论区的留言主要是询问产品效果及其购买链接的。但200多条回复中,这样一条留言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吃的另一款钙片长高了三厘米。”
这样的留言在其它品牌钙片安利笔记的评论区也能看到,“我吃过一款钙片还不错,长高了。”展开更多回复,底下基本全在跟帖求问,“是什么牌子的钙片。”
产品售价一盒168元,两盒228元,一个疗程四盒456元,代理从中赚取差价。根据她提供给我的品牌代理利润区间显示,一般来说VIP的利润区间在75-150元,而晋升后则更多
那,如此巨大的盈利空间,又都是谁在生产这类增高产品?
其实无论是淘宝上售卖的增高产品,还是微商圈内热销的压片糖果,在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和中国QS查询网上都能搜索到备案信息。我们发现,它们的生产厂家多出自“XX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XXX医药有限公司”、“XXXX保健品有限公司”。同时,这些公司都无一例外地将保健食品纳入自己的经营范围之内。
在今年“315晚会”上,央视记者曝光了在UC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时的发现。其中,前几条搜索结果均为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的经历,下方标注着广告字样。
而早在2014年,CCTV-2的《消费主张》就曾揭露过增高骗局,其中所谓号称有增高功效的产品,一个重要的宣传渠道就是百度。在百度中搜索“增高”相关的关键词,前面的大多是一些增高产品,比如“N倍高”、“贝贝高”等。
如今的增高“药”,除了沿袭以往在搜索引擎投放广告的套路之外,现在它们的推广渠道更多地开始采取“游击作战”的方式,沿着年轻人的购买路径——种草、测评、消费,瞄准空白的市场精准引流,通过微商、直播等方式销售。
而一旦消费者发现不妥想要追责,那么遭遇的可能往往是一记拉黑处理。
结语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也能看到不少付过智商税的消费者站出来揭露增高产品的骗局。比如,有人曝光了店铺商家和自己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截图显示商家会以“红包返现”的方式让消费者复制粘贴一段好评文案。
又比如,有人会发布自己服用某品牌增高产品的实验贴,表示自己5个月下来,身高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尽管作者已经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这个药对他没有效果,但还是有不少网友“不死心”地私信他。
毕竟“万一长高了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指北(ID:hlwzhibei),已获授权,版权归互联网指北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