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喜剧电影片方来说,沈腾已经是一棵摇钱树。
据道歉信中所言,沈腾是基于与主创团队的感情前来客串,本来想以彩蛋的形式展现,但影片宣发方却一意孤行,使观众误认为沈腾是主演。该影片虽使用开心麻花演员,但并非开心麻花影业出品,也不能代表开心麻花喜剧水准。
电影崩盘的口碑,某种程度上误伤了沈腾与开心麻花。该片获得了豆瓣开分3.0,“好于0%的喜剧片”的评价。截至毒眸发稿前,影片上映6天票房仅有1906.6万元。
在社交媒体愈加发达的今天,试图打观众信息差、带有欺骗性的宣发方式已经不能如从前奏效。观众甚至发明了“含腾量”这样的计量单位,来精确判断电影和沈腾的真正联系。在大盘已冷到冰点的3月,这样的宣发方式更无疑于竭泽而渔。
而位于漩涡中央的沈腾,在多个渠道的长期经营中,已经成为了中国喜剧界的一个符号。出于短期的商业利益过度消耗这个符号的品牌价值,损害的是喜剧电影和沈腾长远的发展前景。
棋出险招的《日不落酒店》
在这次宣发风波前,《日不落酒店》已经经过前后4次改档。
《日不落酒店》首次定档在2018年秋天,当时本想借着国庆档《李茶的姑妈》的热度,但在《李茶的姑妈》口碑崩盘后,《日不落酒店》也宣布临时改档。
去年9月,电影再次宣布定档2020年12月12日,但在上映前三天改至2021年1月16日上映。结果临上映前两天的3月14日,电影又改为3月19日上映。
多次改档对观众的观感造成了一定影响。有观众在豆瓣留言:“影片经历了4次撤档和换档……可想而知片方对影片有多么不自信。”
综合多方因素,电影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但却因为沈腾的“加入”,而有了转机。
3月11日,片方发布一张“多米诺”效应海报,海报上出现男女主及沈腾三人,此后的海报如法炮制,且在演员列表中沈腾同样位列三番,使得观众很难不认为沈腾就是主演之一。
但事实上,沈腾在《日不落酒店》只是友情客串,甚至是没有出现真人的客串。豆瓣网友在评论中提到,“沈腾居然只演了一个纸片人”“沈腾这个特别出演,竟然只是人形立牌出镜,对话都是靠p字完成!”
目前电影上映5天,豆瓣评分只有3分,连一向较为宽容的猫淘用户也给电影打出了3.2、4.1的评分。有网友发长文影评,指责“黄才伦发明了新的碰瓷方式。”
这样的宣发方式也不会真正帮助电影票房成功。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被欺骗的观众走出电影院,票房直线跳水也就不可避免。
3月22日,#沈腾重新定义特别演出#的话题登上热搜,事件随之发酵。影片第二天的票房大跳水至58万,并且仍有下滑趋势。
类似的宣发问题已不是第一次出现。2018年,《爱情公寓》电影宣传以“十年回归”“原班人马”引发网友集体怀旧。电影上映时,才发现是“爱情公寓”加“盗墓笔记”IP乱炖。
影片上映首日拿到38.2%的排片以及3亿的票房,在第4天跳水至2000多万。豆瓣开分只有2.6,在豆瓣评论中,不乏“借壳电影”“欺骗”的字眼,和《日不落酒店》的遭遇如出一辙。
《日不落酒店》在经历多次撤档后,定档在票房冷淡的三月,在宣发动作有限的情况下,将重点放在“碰瓷”沈腾上。片方应该清楚“诈骗式营销”带来的口碑影响,但似乎也是“保住”票房的一种手段。
以往国产喜剧电影的宣发都比较依赖“喜剧人”效应。不论是徐峥的“囧”系列,开心麻花厂牌电影,靠的都是影片或主创的IP效应。过往“麻花系”电影,也一直以明星IP+话剧改编的组合方式进行电影宣传。
这次《日不落酒店》的“欺骗式营销”,直接受害方则是开心麻花以及友情客串的沈腾。
因为黄才伦的参与,以及沈腾的“客串”,《日不落酒店》被看作开心麻花出品,但实际上与开心麻花并无关系。片方的碰瓷行为发生后,很多不明真相的观众,将矛头对准近几年作品口碑一般开心麻花。
沈腾很忙
沈腾被蹭早已不是新鲜事了,换句话说,在中国喜剧电影界,不蹭沈腾蹭谁呢?
沈腾第一次为公众所熟知,是2012年登陆央视春晚,在小品《今天的幸福》中塑造了家喻户晓的“郝建”。自那之后,“郝建”成为往后几年春晚大家翘首以盼的角色,沈腾与马丽的这对王牌喜剧搭档,也在观众当中打下了口碑基础。
沈腾则对进入电影更加谨慎。直到2015年夏天,他主演的《夏洛特烦恼》以小成本喜剧片揽下14.48亿票房,成为年度票房第五。这部影片进一步巩固了沈腾马丽黄金搭档的地位,也打响了背后的喜剧厂牌开心麻花。
多方位的结合完善了沈腾的喜剧人设。现在的沈腾,已经成为了内地喜剧片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诚如成龙之于动作片一般,沈腾正在建立起和喜剧某种坚固的联系。
但过多的“友情客串”,或许正在透支这个新兴的符号。
沈腾没少在电影中以客串的身份出现。尽管在诸如《羞羞的铁拳》等电影的客串段落中,仍然留下了不少名场面。
事实上,“人情债”的困扰是知名演员普遍面临的难题。一度被诟病挑剧本眼光差的黄晓明就曾在采访当中表示,“90%都是因为人家求我帮忙,我抹不下这个面子。”
沈腾也是一样。《日不落酒店》导演的道歉信中就阐明了与沈腾的合作是“建立在多年的友谊之上”。沈腾甚至还曾在综艺节目上公开对贾玲表示,“你有需要我就去帮你串戏。”
细数沈腾自2015年来客串过的影片,评分不高并且经常在宣发当中强调沈腾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这并不意味着友情客串是一份天然的损耗,《你好!李焕英》就是正面的范例。贾玲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自己的态度:“你找别人帮忙的时候,我就不说能给他加分吧,因为我刚起步,但我就感觉,这部电影我要做到不给腾哥减分。”
据媒体报道,在确定邀请沈腾加入之后,贾玲主动大改剧本,加重沈腾戏份。而电影中不少名场面,也来自沈腾与贾玲的化学反应。
用沈腾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是觉得我不能消费我自己,就是作为演员的我,不能消费‘沈腾’。”中国的喜剧电影,需要善用“沈腾”,而非滥用“沈腾”。
这届观众很行
随着沈腾“友情客串”的次数增多,“含腾量”这个词也开始在社交平台风靡。
顾名思义,“含腾量”就是指一部影片中含有多少沈腾的戏份。在虎扑与《日不落酒店》的相关帖子中,有网友发帖调侃道:“含腾量一块kt板。”在抖音《超能一家人》预告片下的评论里,有网友询问:“含腾量高不高?”
对沈腾的形容并非首创,形容吴京的“含京量”也曾风靡一时。但与“含腾量”不同,“含京量”并非一件单纯的好事。对喜爱吴京的观众,“含京量”高能促使他们购票,但对于抵触吴京的观众而言,“含京量”高反倒成为观影决策的劝退因素。
从前票房号召力的产生路径,更多来自前期演员在海报和宣传片的露出,如今仅仅是位列主演名单不再能让观众放心。喜欢的演员究竟在这部影片里出演了多少戏份,才能真正左右观众的购票决策。
社交媒体信息流通的加速,是观众变“精明”的重要原因。由于《日不落酒店》经历多次定档再撤档,部分提前观影的观众在正式上映前透露了“含腾量”为零的消息。这也影响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观影选择。
这也是一群“狼来了”里的村民,说谎的牧羊人逼迫他们成长的故事。
2016年上映的《奔爱》前期宣传中,曾大肆宣扬主演周冬雨与佟丽娅的同性之恋,然而看到正片之后观众才发现,她俩的故事首先只是电影三个独立故事之一,所谓的同性之恋也只是打打擦边球。
经历过宣发误导的观众,更相信社交媒体上的口碑反馈,精准地获知“含腾量”数值后,才能放心走进电影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对“含腾量”的测量,也是电影口碑效应的另一个维度。
用知名演员的客串来宣传电影,或者捧红新人,这在90年代的港片中曾经屡见不鲜。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片方不能将宝完全压在友情客串上,打磨好电影质量才是问题关键。
沈腾这样的喜剧IP,经不起行业太多磨损。作品质量过硬,与知名演员互相成就才是正道。正如《李焕英》在引发关于妈妈的话题讨论后,已经没有太多观众去讨论这部电影的含腾量了。
本文转载自毒眸(ID:DomoreDumou),已获授权,版权归毒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