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分析,2020 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将达到 22 亿元左右,到 2021 年将翻倍至接近 50 亿元,有着巨大、但也有待开发的潜力。
来源: 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
作者: Maghan McDowell
不久前,华为在线上全球发布会上公布了与 Gentle Monster 联合设计的第二代智能眼镜,HUAWEI X GENTLE MONSTER Eyewear II,此款眼镜不仅升级了产品外观的时尚度,还强调了实用度:它将重心点设置在耳朵与鼻梁支点之中,减少了佩戴的负重感,它还兼具智能耳机、行程提醒、拍照录像等功能,是探索可穿戴增强现实技术(AR)与时尚结合,在生活场景中如何应用的又一次有效尝试,在天猫上也取得了不错的双十一预售成绩。
据分析,2020 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将达到 22 亿元左右,到 2021 年将翻倍至接近 50 亿元,有着巨大、但也有待开发的潜力。
上个月,Facebook 的Mark Zuckerberg 宣布与眼镜巨头 Luxottica 建立为期数年的合作关系,从 2021 年开始共同生产智能眼镜,首个合作品牌是 Ray-Ban 。与这家为 Versace 和Armani 等品牌生产眼镜框的公司合作,标志着可穿戴增强现实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增强现实技术能否商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外观和功能。
至少从 2012 年起,苹果、 Facebook、谷歌、亚马逊、 Snap 等公司都在智能眼镜和可穿戴增强现实技术上进行了投资。未来学家说,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最终会取得成果,苹果公司的 Tim Cook 和 Zuckerberg 认为智能眼镜将变得和智能手机一样普遍。但是眼镜是戴在脸上的 —— 而不是放在口袋里 —— 它们与数码设备一样,也是个时尚饰品。时尚界的加入,会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
除了获得来自硬件销售的潜在收入,时尚品牌可以利用智能眼镜的软件,实现增强和混合现实的功能。如果成功的话,人们将能够像今天使用 Pinterest、 Instagram 或亚马逊一样与世界互动,而且还有不用动手操作的好处。但这是一个很大的 “如果” 。与错误的合作伙伴投资或过早投资可能意味着浪费时间和金钱,更不用说来自公众的审视和作为早期行动者所带来的风险了。
谷歌眼镜具备类似智能手机的功能,比如查看电子邮件、获得新闻提醒和使用谷歌地图,但这是一个警示性的故事; 尽管在 Diane von Furstenberg 的时装秀和时尚照片拍摄中,谷歌眼镜都引人注目,但它不幸收获了时尚 “噱头” 的绰号。AR 智能眼镜公司 Photon Lens 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天使投资人 Lisa Pan 认为,谷歌眼镜没有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使用它们,而且缺乏吸引力。另外,技术专家说它发布得太早了。(此后,谷歌眼镜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成功。)
当下的技术和消费者预期都有所改善,但是智能眼镜还存在其他的挑战,比如安全性、隐私、以及是否能够创造人们真实想要购买和穿戴的东西。XR 协会(XR 协会是一个混合现实技术制造商的行业协会)的首席执行官 Liz Hyman 认为,智能眼镜是可穿戴技术的下一个前沿阵地。Hyman 说道,品牌和科技公司必须深思熟虑后,再与大众沟通。
“智能眼镜对很多人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不仅仅是富有的技术人员会想买单,但它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购买的产品,重要的是要辨识出这些产品对谁有用,” Pan 说道。“如果认为这款手机适用于所有人,或者它明天就会取代智能手机,那就真的存在风险。”
未来学家兼作家 Peter Diamandis 预言道,智能眼镜要到 2025 年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在此之前生产的版本,也 “还算能用” 。时尚创新机构 (Fashion Innovation Agency) 负责人 Matthew Drinkwater 则表示,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品牌做好准备,并在短期内获得回报。“ AR 和 3D 内容已经对消费的转化率产生了影响,我们在数字世界花费的时间越多,消费者对有趣内容的期望就越高。如果你没有制作 3D 内容,那么你已经落后于潮流了。”
现在能做什么
Facebook 的目标是创造出 “普通尺寸”、“好看” 的智能眼镜,人们可以整天戴着它; 它们将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为佩戴者的视野增加一个交互式的数字内容层。在时尚和零售领域,智能眼镜的应用,包括清楚看到商店橱窗上的价格标签,并能够将它们添加到购物清单上,或者找到某人正在穿着的某件商品的可购买版本。Drinkwater 表示,数码助理可以提供运输更新或下达补货订单,穿着者也可以照照镜子,或俯身看到双脚,通过数码的方式看到自己正在试穿的新造型——Gucci 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对增强现实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在移动设备上实现,这意味着消费者接受度、品牌的技术投资已经有着许多潜在的用途。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功能中有许多是与手机无关的。每个月有超过 6 亿人使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的增强现实效果,而每天有超过 1.8 亿人使用 Snapchat 上的增强现实功能。AR 购物能增加消费者信心。在电商平台上,通过 AR 观看 3D 模型,最多可以将转化率提高 250% 。
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对 AR 眼镜的成功至关重要。Facebook Spark AR 产品总监 Sue Young 表示: “ AR 眼镜成为零售战略和购物的基石,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需要时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一个品牌的产品目录,然后激活围绕产品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Pan 表示,对于那些没有明确产品受众的品牌而言,这类新兴技术是有风险的,谷歌眼镜没有向高端时尚消费者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建议各品牌现在就开始测试各种用途和顾客的胃口。Photon Lens 最近与 Ralph & Russo 合作开发虚拟现实内容和耳机设备,品牌将这些内容和耳机设备寄给了知名 influencer 进行宣传。“你戴智能眼镜的目的是什么? 这对你的盈利有什么帮助?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去哪里? ” Hyman 建议道。“我们正处于这种对话的初始阶段,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摸索并实现你的业务目标,以及发现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你准备真正投入市场时,你就已经准备好了。”
例如,Ferragamo 集团正在测试在商店中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来建立情感投入的功能。Ferragamo 集团首席执行官 Micaela le Divelec Lemmi 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提供 “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感官体验,以加强(客户)与品牌的联系” 。品牌 Salvator Ferragamo 最近发起了一个项目,使用微软的 HoloLens 2 (一种混合现实耳机) ,让消费者在商店里使用 3D 数字渲染和扩增实境来可视化定制鞋款。通过对这些早期技术的试验,品牌可以感受到当技术成熟时最有可能获得回报的使用方法。
这项技术的改进将是渐进式的,这意味着智能眼镜技术和进步也将是渐进式的。例如,近期苹果公司发布了支持 5G 和 Lidar 激光雷达的 iphone; 著名的技术分析师 Benedict Evans 说,这将提高移动 AR 的质量,也是智能眼镜的基石。
Facebook 已经开始通过 Project Aria 项目进行技术测试。这是一个研究项目,目的是利用一个戴起来像眼镜一样的设备 (这些设备并不是卖给消费者的) 来收集第一人称视角数据。虽然现在很多企业自主开发增强现实技术功能还为时过早,但 Young 建议品牌与技术合作伙伴或机构建立关系,以确立短期目标。她说道: “在建立这个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我们激发出了灵感,学会了如何建立一条通往未来的持久之路。”
科技需要时尚
开发智能眼镜的用例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是早期的合作伙伴,将会是成就者。Hyman 表示,时尚品牌应在早期开发阶段就与科技公司合作,帮助它们了解设计、用途、定价和隐私等细节。“ Facebook、苹果和谷歌将在硬件的正确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每个人都需要在技术方面做出努力。这是一种双向对话。”
独立智能眼镜分析师 Chris Grayson 认为,智能眼镜要想在消费者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时尚,而要时尚,就必须有时尚产业的参与。Drinkwater 表示,在早期的现场演示活动中,科技公司也应该与时尚品牌合作,以避免出现 “乏味” 的形式以及使用案例。
Luxottica Group 首席可穿戴设备官 Rocco Basilico 表示,该公司已经 “将医疗设备变成了时尚饰品般的智能眼镜” ,并希望重新定义眼镜对消费者的意义。“我相信,(与 Facebook) 一起,我们有能力推出下一代智能眼镜,它能够迎合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以及满足他们对建立有意义的连接的渴望。”
Hyman 预测会有更多像 Facebook 和 Luxottica 这样的合作关系。例如,去年,Gucci 与 Snap 合作推出了一款限量版 Spectacles 眼镜,沿用了 Snap 在 2016 年推出的这款智能眼镜。最近,洛杉矶的 Fred Segal 商店刚刚成为洛杉矶地区唯一一家供人们亲自体验 Snap’ s Spectacles 3 的零售商。
那么,时尚界现在应该关注智能眼镜了吗?“如果他们够聪明,他们会的。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会像其他零售行业一样,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谷歌、苹果和亚马逊。” Diamandis 说道。“每个人都会想要一个,而那些做出真正运行良好、外表漂亮的智能眼镜的品牌就会成为赢家。”
本文转载自Vogue Business(ID:VogueBusinessChina),已获授权,版权归Vogue Business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